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鉴藏
3  4  
PDF 版
陶冷月的“新中国画”及其真伪鉴别(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2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陶冷月的“新中国画”及其真伪鉴别(上)
□陶为衍
  先父陶冷月(以下简称陶氏),原名善镛,谓镛。字詠韶、咏韶,号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月老、不髯翁,冷月为其别署。曾用书斋名:闲闲园、莲韬馆、北河楼、北河小楼、丰裕楼、风雨楼、东风时雨之楼、双梅花馆、小亦吾庐、绿苹砚斋及明月山房、红叶山庄、藕花书屋等。随着艺术市场的上扬,陶冷月的绘画作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陶冷月的绘画风格特征,以及真伪的鉴别作一大致的阐述。

  生平简介

  陶氏祖籍昆山周庄,1895年11月5日(农历九月十九日)生于苏州城内甫桥西街,为词章家陶芑孙之孙,丹青家陶诒孙侄孙。1912年毕业于江苏两级师范学堂本科,历任长沙雅礼大学美术教授、国立暨南大学中国画系主任及中国艺术学系主任、开封中山大学美术讲座、四川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授;又与沈惠田、吕凤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任西画系主任。1933年起辞去大学教职,定居上海,以鬻画为生。20年代起,在苏、锡、沪、宁等地举展20余次。1926年,《深山古刹》等三幅作品应邀参展日本东京“第四回日华绘画联合展览会”,《溪山夏木》应征参展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1926年至1929年间,出版有《冷月画集》等画册5集。解放后,在中学任教,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在画坛湮没无闻,直到1983年秋才加入美协上海分会,此时陶氏已病卧于床,再也不能作画了。1984年,上海市文史馆、苏州博物馆先后在沪苏二地举办“陶冷月画展”,贺陶氏九十寿诞。1985年12月3日,苏州市政协在苏州群艺馆举办“陶冷月暨弟子画展”,然而,画展开幕之日,即为陶氏逝世之时。

  陶氏幼受伯祖陶诒孙影响,喜爱绘画,从摹习“四王”入门,进而上朔宋元,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中学时代,又随罗树敏先生学画,同学中有樊少云、颜文樑、吴湖帆等,罗老师除了教授中国画外,还教学生素描、写生和水彩画,从而使陶氏练就了扎实的造型和色彩能力。中西两方面的艺术素养,使他在艺术创作中既吸取传统绘画中积墨、积色、烘托、没骨等笔法的精华,又融会西画中透视、设色、明暗、质感之技法,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浓郁个人特征的“新中国画”,因而成为20世纪早期中西融会的代表人物。1926年,蔡元培先生曾为《冷月画集》题签、题辞、书订润格,称其作品“结构神韵,悉守国粹;传光透视,特采欧风”。并撰写对联“尽美尽善武韶异,此心此理东西同。”相赠,对他中西融会的艺术探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黄宾虹、盛淑青编辑的《清代画史补编》称其为“近代画家革命巨子”。

  为此,笔者拟就陶氏作品的风格特征和近年来的市场所见,简述于下,希望对藏家在鉴别时有所帮助。

  风格特征及真伪鉴别

  书画鉴定,除研究个人风格、款识、题跋、笔墨印章等依据外,熟悉作者的生平事迹等画外史料,也是极为重要的。

  一、风格特征

  代表冷月画风的月景图,是深受藏家喜爱的作品,时人评述:“古今画坛在描绘月景山水方面,尚无人超越陶冷月以积墨、积色及渐层着色的技法所营造出的独特表现力和神奇意境。”因而造假最多的也正是这一题材的作品,所以,不要一见画面上有一轮圆月,就认定是陶冷月的真迹。首先陶氏深厚的传统功力,是作伪者所难以企及的,这可以从山石的皴擦、树木的枝叶、水边的芦草、房屋船只上的线条等细部,也是最见功力之处仔细比较,必显原形。再则,陶氏的月景图是经过不断的探索、在变化中逐步成熟的,因此不同时期的作品,也留下各自的特征。早年的作品,油画技法比较明显,画面也较暗重,如《冷香夜月》(见图1),其亮部,不是采用传统中国画的留白,而是吸收了西洋画厚涂法、亮部塑造法绘成的。成熟期的作品,则用积墨、积色及渐层着色的技法,明处留白,色彩清新明亮,如《洞庭秋月》(见图2);而晚年的作品,趋于纵意,相对显出了笔痕,如《秦月汉关》(见图3)。就绘画而言,它的题材、章法、结构、造型、笔法和用色都是可以模仿的,但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意境”和“神韵”是作假者无法复制的。陶氏作品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一个“静”字,郑逸梅在《画的动静》一文中引用陶氏的自白:“普通人对于图画,往往加以生动两字的赞美,实则动不如静,静的功夫,较胜于动,故套句成语,可以说是与其动也宁静……所以我的画,总是一丸凉月,寂照溪山,使人对之静默默的出一回神,什么名咧、利咧、争咧、攘咧,一古拢儿蠲除殆尽,仿佛用静的画来祈祷世界和平。”作品中突现的“静”的意境,是他一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之胸境的表露,这也是追逐利禄的仿冒者永远无法达到的。此理虽“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只要多看多想,从中体悟,还是能够达到鉴赏的最高层次的。

  二、款识题跋

  绘画作品上的书法、题款内容也是鉴别的重要依据。陶氏的书法传统功底深厚,浑厚秀雅,自成一体,而且均出己手,决无代笔,极难仿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伪作有形无神,更欠行间气息,与真迹应不难区别。陶氏谙熟诗词古文,画幅上大多题有名贤诗句或自撰诗词,诗情画意互为融合,熟读前贤名句,也有助鉴别。如李太白有“天青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句,充满画意,陶氏多次取此诗意作画,并题其句,仿者学养浅薄,仅题“天青月白”四字,漏了一个“江”字,即显粗俗,把诗人“天、江、月”起伏转折的深远意境全丢了。

  题款内容也应细读,款识时有出游、交友、感怀等记述,应予考证。如戊辰(1928)冬日所作《远岫飞泉图》,见于中贸圣佳2004年春拍图录,画幅右上有“际遇”题跋,盖“任初日利”印章,释者误认际遇姓任。经考证,陶氏1928年秋应开封中山大学校长黄际遇之聘,任美术讲座,此作即为黄际遇所作。上海朵云轩第29届拍卖会之《水墨柳蝉》,题“行囊整顿问归船,笔研有缘兴尚颠。收拾燕支不装点,剩将淡墨写鸣蝉。丁丑夏日,避暑雁荡,新秋赋归,停辙乐清,灯下偶读王端容画册,写此遣兴。”陶氏于1937年夏应立法院林彬之邀,避暑雁荡,此诗此图即归途时作于乐清。又见香港苏富比2004秋拍第640拍品《平湖夜月》,题“壬申中秋,自沪入蜀,川战又起,道阻渝州。适规庸先生在蜀主司税务,蒙下榻相邀,寄居云庐,不觉累月……”上款规庸姓李,时任重庆海关总税务师。1932年,陶氏应四川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邓只淳之邀,前往成都,因川战道阻重庆,住李宅云庐3月,此图即作于云庐,题赠规庸。题识内容与作者生平相符,可作佐证。笔者曾见一幅月景图,落款丙寅(1926)年作,却钤“风雨楼”印。陶氏1943年迁居丰裕里后,才启用“风雨楼”斋名,仅此一点即可证实其为赝品。因此熟悉画家的生平,对作品的题识内容细加考证,是鉴别真伪的重要方法。

  三、纸墨印章

  陶氏用纸、用墨、印章、印泥极为讲究。他根据作品所需,选用上等生、熟、半生熟纸,如四川薛涛笺、洛阳麻纸、高丽罗纹纸,而创作月景所用的是请名工特制的仿古蝉翼笺,棉料厚重,决非市售之普通熟纸。所用扇面,系请名工特制,夹层可透见“小亦吾庐监制,古吴沈炳南氏特制古法顶市五层”红色水印。此种扇页,质近生纸,虽经数次装裱,所作书画,墨色不淡,非如市上所用之品,一经着水,淡墨浅色均可洗去。陶氏作画之墨,非本烟不用,且藏有君房名墨数事,间一用之,故所作山水,神韵俱足。所用印泥均属上品,所用印章,篆法精良、钤印位置得当。印章有他本人自刻,但更多的是出自名家如吴昌硕、王福厂、童大年、钱瘦铁、陈子彝、陈巨来、赵古泥、方介堪、黄肇豫、楼辛壶、钱君匋等镌刻。陶氏还精究装裱,自己设计并特制绫纸,远观如菊如环,近视则“陶冷月”三字之图案。以上陶氏作品之纸、墨、印、装裱等特点,均是鉴别的依据。                                 (未完待续)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