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视点
4  
PDF 版
“爱与责任”续四
展览的引进 与引进的问题
上海、东京展出书法至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展览的引进 与引进的问题
  有一定规模的外国美术展览到中国来展出,大致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如1951年举办的“苏联宣传画和讽刺画展览”。那时候的引进基本上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或者是在“进步美术”之间,直到1977年,还在北京举办了“罗马尼亚19世纪油画展”。总体来说,到20世纪末期,引进外国美术展览的数量非常有限。1978年3月10日在北京展出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让国人第一次看到了西方美术的名作。1982年3月27日,“美国韩默藏画500年名作原件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时中国美术馆已经开馆20年,而此时中国许多主讲西方美术史的教授,也是第一次看到他们教授多年的西方美术史中著名画家的原作。

  从展览的引进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和变化。近年来,外国的美术展览是越来越多,内容也是越来越丰富。反映了中国在文化上的开放,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文化市场正吸引着世界的注目。多就不可避免滥。好在现在是市场调节,如果投资没有回报,那么,这种引进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外国美术展览引进的日趋平常化,使得外国的美术展览逐渐失去了神圣的光环,而从票房方面来考量,那也难以和当年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和“韩默藏画”相比。2005年的“印象派”展览虽然掀起了一个高潮,也是因为“印象派”首次大规模地引进而形成的轰动效应。显然,不是所有的外国展览,而是有着具体内容和品质的展览,才有可能吸引观众,这就是时代变化中的变化。

  从展览引进的机制方面来看,从过去的意识形态性、外交需要性、文化交流性,到现在的市场操作性;从过去的对外友好协会、对外展览公司,到现在的上至美术馆,下至个人的引进,外国的美术展览正从不同的渠道涌进中国。虽然这种市场操作性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文化交流的意义,但更多的是从投资的概念中去掐算场租、保险、运输等具体的费用,以寻找这种交流的平衡点以及投资的效益。那么,这之中的根本点是让观众看什么。观众有选择地看展览,是这个市场中的基本规律。现实中,不要说是专业工作者,就是普通民众通过旅游去过卢浮宫的人也是很多,这一部分人的眼光很挑剔;另一方面,我们的很多公众对西方美术缺少认知,仍然对西方美术充满了神往,他们是美术馆中的主流人群。那么,引进的展览中如果没有名家和名作,就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有名家无名作,则会对公众产生误导,以为名家的水平就是如此,就会对他们在美术史上的盛名产生质疑。从文化交流的意义上来说,不管是名家,还是名派,都应该给公众一个全面和准确的介绍。如果一个有达·芬奇的展览,只有一张达·芬奇的素描,显然是不够的。当然,这个“全面和准确”是建立在借展费和保险费等基础上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