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书家
3  4  
PDF 版
· 关于“得意之作”书法邀请展的学术探讨会摘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2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关于“得意之作”书法邀请展的学术探讨会摘要
  华人德:书法创作首先是体现作者的思想、手法等,应有创作者自己的追求。但目前的展览作品往往只由评委限定,这样自然容易滋生“追风”现象,使得作者不能独立面对观众而创作,一些年青的书法作者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入展,就多看评委的“脸色”行事,从而造成书风趋同。这一套展览机制值得反思。此次“得意之作”展,经提名后由作者自行发挥,充分尊重个人的探索与追求,评委只是起必要的把关作用。而不像有些大型展览的投稿作品由评委几秒钟决定命运,对作者不负责,对观众也显得不够尊重,当然其积极的方面对掀起群众性的“书法热”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潘振元:由于大展和大赛的霸王条款或者主办方的原因,参展(赛)作品与落选作品都不退作者,也是造成作者精品不肯送展,甚至不再去参展的原因。正是以上种

  种问题,展(赛)事虽多,但对广大书家来说遗憾也越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精品的贫乏。这种积聚起来的遗憾,呼唤着需要一种新的展览形式的出现,不要评委,作品包退,摒弃功利,回归纯艺术层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作品交流,我认为这就是“得意之作”展览创意的意义所在。

  葛鸿桢:“得意之作”展,原由苏州市书协主席华人德先生提议,是针对现有展览的评审模式而作的改革。先经书协主席团提名,再由作者自己决定拿出“得意”的 作品。这与唐代吾吴孙过庭《书谱》中提出的“五乖五合”论相符。可见,“得意之作”的提出是对作者自身审美观的认可和尊重。倡导“得意之作”展览有利于发掘埋藏在书斋中的书法精品。同时“得意之作”展的提出并非对既有展览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未来展览模式的探索性创新,它可与其他展览模式并存而互补。

  张士东:“得意”是在特定时空和特定环境里的一种心理状态,“得意之作”是个相对概念,尤其相对于自己当时的创作能力和认识水平而言的,是个人在当时的自我认定。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第一次与葛鸿桢和潘振元举办三人书法联展,当时自以为的“得意之作”不久全被撕了,剪了,一张没留;后来又参加了“沪苏二十人书法展”,其时评价颇高,但不久这些东西又被撕了,剪了,仅保存一、二幅作为自己学书的足迹;再后来搞了“墨林八家书法展”,这些我当时的“得意之作”又是剪的剪,撕的撕。由此可见,即使自以为得意之作的这种“得意”只能是相对的,自我的,暂时的,少数的;“不得意”却是通常的,大量的,真所谓“废纸三干”。就一生而言,实可谓废纸三万。

  陆家衡:此次“得意之作”展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而推出的,作者自选作品需要动脑子,尊重自己又要考虑观众。“得意”有时间性,与“探索展”不同。它不是要拿别样的作品,而是倾向于“精”。现在的国展浮躁之风导致一些优秀作者不愿拿“得意之作”投稿,导向不太好。因此,我主张“得意之作”展要继续办下去。

  高卫平:人的个性差异使不同的创作心态都有可能产生“得意之作”,“得意之作”并不意味着放浪形骸、得意忘形就能产生。宽松平和、精整严谨、不激不厉也同样能造就“得意之作”。颠张醉素、徐青藤们的狂放不羁留下了惊世杰作,但杨凝式《韭花帖》、弘一法师《华严经》不也风规自远吗?浮躁、拘谨的心态不可能创作出“得意之作”。

  陆云翔:作为动宾词组理解,“得意之作”的“意”可理解为意象、意趣和意蕴等,也就是常说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意”。宽泛地讲,这个“意”中也包含“韵”和“法”,“书为心画”,这个“意”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画意,是人的心境通过笔墨意象的表露。孙过庭《书谱》有“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之言,这里的“情多怫郁”、“意涉瑰奇”、“怡怿虚无”、“纵横争折”均为书中之意象。此外,唐代颜真卿《祭侄稿》中流露出的悲愤情绪,宋代苏东坡《黄州寒食诗》中透露出的悲凉情景莫不如是。其意象既是书法作品“得意”之所在,亦是书法作品的艺术灵魂之所在。真正的“得意之作”是书法家的劳动果实,是书法家的智慧结晶,是书法家的生命象征。

  瓦 翁:我说说这件“得意之作”的创作过程。近来看了沙孟海先生写的金文,很洒脱。我就想写篆字。于是便收集古玺资料,并以之创作对联。此类作品今人恐不多见:作品中有一字古玺中未见,只能在金文中找。这件作品我自以为“得意”,不过我年龄已高,对笔力把握有欠缺。这次展览在书法界一定会有影响,希望大家都能“意于心得”,探索更多的方法。

  逢成华:说到底,“得意之作”的最高境界是充分表现了书法家的情感抒发能力。纵观整个书法史,能够成为书法经典并为,人们激赏的书法作品都是艺术家用书写形式抒发情感的能力展示,如果我们抽掉情感抒发,无疑是对艺术作品的釜底抽薪。“得意之作”是建立在对书法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的高度重视的基础上的,书法创作不应成为书法经典的排列堆积,它是对书法经典的二度创作,必须在书法经典这个艺术元语言的基础上添加创作者的个性面目,在书法经典之创作母体上拓殖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元语言的变化,才能避免艺术语言的机械单一,才能体现出书法创作者的个性与创新能力,给欣赏者带来心灵上的欣赏快感与无穷回味。

  顾 工:这次展览很及时。作为“展览”,最初就是作者自己拿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后来参展作品多了,也就必须评选,它较适合于“群众运动”。这次“得意之作”展对大型展是很好的补充,建议今后可多作“互动”,创作座谈会可设在展厅,与观众直接对话,使得作者“得意”与观众观赏充分交融。

  林再成:华老师提出“得意之作”这一命题,冲破了成见,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创作上我也赞同陆家衡老师所说的.“得意”而不“忘形”。

  王伟林: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根据华人德主席的提议,针对当今书坛流行的由评委主宰作品命运、展览作品又一律不退的展览机制,认为艺术展览应更多地尊重作者的自主权,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因而倡导举办“得意之作”书法邀请展,旨在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探索新的展览模式,鼓励广大书法家创作精品力作。正如96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瓦翁先生为展览题写的贺词——“意于心得”,它极好地阐释了本次活动的要义。

  此次在苏州美术馆参展的70位书法家均由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提名邀请,原则上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历届大展的获奖作者及两次以上入展作者,每人送展一幅,作品不进行评选,展毕奉还。参展作者占了我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数的五分之三。为了使本次活动达到预期效果,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根据理论先导,学术、创作并重的原则,于2005年3月先行在昆山图书馆召开“首届‘得意之作’书法邀请展理论研讨会”,展览当天又组织创作座谈会。通过交流、切磋,大家认识到所谓“得意之作”可视为书法家在一定的创作阶段中于一定的环境和心境下创作出的自认为较满意的作品或具有书法家个人代表风格的精品。“得意之作”呈现阶段性、自娱性、相对性的特征。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倡导“得意之作”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苏州市书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书法家创作精品及探索个性的需要,而且也能在当今书坛探寻一种新的展览模式,从而促进书法家创作的精品化,提升书法活动的学术品位。由于本届是首创,自然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尽力加以改进。

  (陈道义、王伟林根据苏州市首届“得意之作”书法邀请展理论研讨会和创作座谈会记录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