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至3月10日,北京艺森画廊为两位法国艺术家举办展览:雕塑家巴特里克·贝库和画家西和里·堤科。西方作品在中国展览,无疑会牵涉到对异源文化表现方式的感知和领会的问题。对异源文化表达方式的陌生是否会影响到对其内涵或精义的把握呢?对艺术家而言,这一问题的真义其实在于审视其作品特性能否超越不同文化间固有的隔阂,从而引起感性精神的共鸣。
对于艺术可感知性的思索正是此次展览活动的核心主题。策展人亚克·韩当初在巴黎与这两位艺术家谈及这一计划的时候便强调过,在中国做展览更应注重心灵的感受而非理性的阐述。尽管目前法国艺术主流更突出作品的理性与知性,而两位反潮流的艺术家却认为在美术领域中感性元素是居于第一位的。
画家西和里·堤科12岁学画,受过严格的实用美术教育,并于3年前成功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他始终坚信自己会成为一名画家的西和里·堤科今天已经实现了他的理想。尽管雕塑家巴特里克·贝库曾经先后作为石匠和雕塑家为不少历史建筑工作了近20年,哲学家出身的严谨却并没有让他将这一段经历与艺术划上等号。因此很久以后,尤其是在西和里·堤科的触动下,巴特里克·贝库才开始以艺术家的眼光审视其后15 年的创作生涯。
在创作题材上两人表现了惊人的一致,对女性的倾慕显然被带进了作品中,但耶稣作为主题人物的反复出现却似乎与宣扬人文精神的目的相矛盾。毋庸置疑,无论是西和里·堤科还是巴特里克·贝库,创作中心仍然是人,男人女人及其之间的关系。但是西和里·堤科作为画家,巴特里克·贝库作为雕塑家,两人在主题渲染和技法运用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侧重表现人际间关系,尤其是男女间关系的复杂性;而后者更致力于突出个体的人与其周遭环境的关系,这个环境涵盖广阔,可以是一只动物,一本书,一辆推车,甚至是一个语词,就如“艺术”。
具体到创作技巧,西和里·堤科似乎对彰显个性变化的油画情有独钟,并往往使用一些诸如油蜡树脂之类的辅助材料。而巴特里克·贝库除了橡木或青铜制的三维作品以外,亦有以半透明的硅酮为原料的二维作品。对于前者的鉴赏而言,白幕布是视觉边缘,强调作品整体感知效果;而审视后者的时候,目光往往随着光线一起穿透了作品。
在策展人亚克·韩和两位艺术家看来,此次活动不仅是艺术的交流,同样是对于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的反思。艺术应该是与现实共鸣的,它不是我们要费心费力去明白的目的,而是帮助我们去理解世界的载体。
辛俊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