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4版:赏析
3  4  
PDF 版
·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漫谈良渚玉器
  中国人对玉器的崇尚可谓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玉器艺术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将玉神化为富含“精气”、可沟通人神的物质。到清代时,人们泛称古雅的玉器为“汉玉”。从古代典籍里我们可以看到玉器在中国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特殊的审美价值。“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正是中国玉文化的精髓所在。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属太湖流域的古文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从某种意义上说,玉器文化是良渚文化的代表。良渚玉器最主要的原料为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从材质来看,其质地细腻,含杂质和杂色较少,呈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即所谓的“鸡骨白”或“象牙黄”。这类玉料多用以制琢琮、钺、璜、冠状器等器型;另一类所含杂色和杂质明显多于前一类,器面呈现出由乳白色网状纹理与浓淡不一的色块形成的斑杂画面。此类玉料主要被选用以制成璧和良渚晚期的多节琮等一些器型。

  良渚玉器的显著特征是在较为固定的器形上刻画精细繁缛的花纹,细腻却不失粗犷。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神徽——神人兽面纹。它的上部是头戴羽毛状冠的神祗祖先,下部是表现神祖骑着升天下地的神兽。广存于良渚玉器上的“小眼——大眼面纹”有可能是神人兽面纹的转化。出土良渚玉器中素面无纹的占绝大多数,表示纹饰的琢刻并非一般人都能胜任。有件琮式镯,在宽仅3.5毫米的凸棱上竟然镌刻了十四条细密的凹弦纹,须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分清它们彼此的界限。如此鬼斧神工在现代似乎也只有微雕大师才堪胜任。因此,有学者认为雕玉是良渚时期既尖端又神圣的技术,很可能只有巫觋才能够参与。也有学者提出当时可能存在两种玉工,一般玉工从事井矿、解料、成型和磨制粗坯的工作,显贵者则垄断琢纹的资格和技术。

  良渚玉器种类非常丰富,有璧、琮、钺、镯、璜、珠、带钩、牌饰、串饰、柱形器等多种器形。其中以代表身份的玉钺和被视为礼天地祭祀用的玉璧和玉琮最为重要,其他器类多为装饰类的器形和玉雕。玉钺是良渚玉器中仅作为礼仪与军事有关的器形。钺是一种武器,玉钺则是把实用的武器转化为礼器,它的性质、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玉钺的出土数量极少,只有大中型男性贵族墓葬才可能随葬玉钺。玉钺是良渚文化中数量最少、等级最高的玉器,仅出于少数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且一座墓中只能随葬一件玉钺,因此玉钺被视为彼时身份的象征。

  玉琮也只出于规格较高的墓葬中, 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每个转角都雕有图像,虽然图案有繁简之别,但无一例外的是图案均以每个角为中心,而不以四个平面为单元,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其次是琮体被分为若干节,可具体分成单节式和复节式两种,一般认为琮是将天地贯穿起来的一种法器,代表着神权。

  玉璧则在多种墓葬中都有使用。在良渚玉器里玉璧是唯一不加琢神徽的玉器,也是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类。从制作工艺上看,璧是较为粗放的器种,精者通体浑圆,平整明净,外廓微内凹如轨轮。《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而发现的良渚玉璧质地多用色泽斑杂的深绿色玉来雕琢,可能那时已经有了“苍璧”的观念。《周礼》中说的“苍璧礼天”,东汉学者郑玄解释为“璧圜像天”,大概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故做成圆的玉璧来祭天。近年来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玉璧,这些玉璧又大多成批地出现在墓葬中。有的玉壁制作粗糙,璧形不圆甚至有缺损,这样的璧显然不可能是祭天的礼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类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粗糙的玉璧是为赶埋葬时间而匆忙制作出来的。

  良渚玉器中其他器形如冠状器、三叉形器、玉镯及各种玉雕被认为是当时贵族戴的饰物。耐人寻味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玉器中没有一件是真正用于生产和劳动的工具,这也许是原始艺术进入纯粹的艺术天地的一个佐证吧。这些器物穿越亘古的岁月呈现在世人面前,至今仍然散发着神秘悠远的气息。

  ■任晓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