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评论
3  4  
PDF 版
· 透视安徽工笔兼写重彩画创作研究群体现象
· “视觉冲击力”:当代绘画的审美陷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3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透视安徽工笔兼写重彩画创作研究群体现象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国琳
  安徽在历史上曾是举国注目的文化大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辽阔的淮北沃野,孕育和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作用的老庄思想;地处江南的古徽州,则是新安理学鼻祖朱熹的桑梓之地。安徽地跨江淮,既有中原文化的博大厚重,又有吴越文化的清雅灵秀。但曾几何时遍布大江南北的“徽商”销声匿迹,以儒事贾的美谈已成为历史。经济的滞后,也使安徽的文化发展进程放缓,大专院校的美术教师、画院、文化馆的专业画家很少。而另一方面,艺术人才的流失现象已很严重,在省外著名艺术名府就读的学子很少再返家乡。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美术市场的兴起和繁荣,有一大批中青年画家活跃在基层企业、商场、机关、银行、学校、部队,也就是这批勤奋执着的画家在全国重大美术展览上拿回了一块块金、银、铜牌。他们中不少被省、市画院聘为特聘画家,并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中。

  200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要求安徽省美协为安徽驻北京办事处“安徽大厦”画一幅反映安徽历代名人文化的壁画,安徽省美协急调了以合肥地区中青年工笔重彩画家为主的创作组,在笔者创作的《江淮风流》草图的基础上,经大家反复立意构图,推敲论证,一幅仅用26天画出的高2米宽10米的巨幅工笔兼写重彩壁画装置在北京“安徽大厦”大厅。闻讯赶来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在画幅面前非常兴奋,连连感谢安徽的画家为家乡所作的贡献。就是这次集中创作,使参加创作的7位画家感到了集体创作、研究、交流的好处,并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定期在一起进行集中活动,以促动大家的创作积极性,提高各自的艺术修养。以后,在原7人创作群体的基础上又吸引以合肥地区为主的9位中青年工笔兼写重彩画家加入。如今这个创作研究群体已有16位画家,他们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习作交流、新作品观摩、请名家指导、外出采风、举办展览、出版画集。

  安徽工笔兼写重彩画创作研究群体现象,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美术理论和信息的研讨与交流。2004年成功召开了“合肥工笔兼写重彩画创作研讨会”,会上大家就工笔兼写重彩画创作的现状和发展畅所欲言,并一致通过成立群体艺术委员会,成员有朱秀坤、王仁华、陈林、潘望森、谢宗君、张国琳、张煜。艺术委员会的作用就是强化群体学术的建设、送选的质量标准。陈林为群体提出“整合资源、开拓视域、深化内涵、强化风格、构筑平台”的艺术责任和“立足皖山徽水,依托徽学底蕴,继承徽派文脉,营造徽式语境,构建徽派工笔兼写重彩画艺术”的基本理念,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这些研讨成果在群体的几次画展、画册和发表的专辑中得到了体现,这些成果也得到中国美协、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安徽省美协专家和同行的认同。

  合肥工笔兼写重彩画创作研究群体现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经过几年的交流切磋,互帮互学,群体成员的创作修养、创作方法、创作技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安徽工笔兼写重彩画群体的艺术风格。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说,安徽工笔兼写重彩画家群体经过多年的沉潜积累,已经具有了在精神内涵和图式表现方面的鲜明特征。如朱秀坤的深具传统功力中的秀美、典雅、谨严;张国琳依托扎实的西画功力,对传统重彩壁画以及现代岩彩画的接收、试验;王仁华近年来以女性人物为题,在大面积墨色与局部轻快色彩的对比中,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语汇;潘望森以传统青绿山水技法入画,融以现代构成理念,画面清新明快;陈林融历史文化于现代图式,画面中透出浓郁书卷气息;谢宗君远承青绿山水衣钵,间以现代画理画法寻找写意重彩新途径;张煜融水墨写意性的浓妆淡抹;吴同彦以严谨的造型结构参以清雅的设色;桑建国在形象写实基础上追求细节的微妙、优雅;隋鸿君的传统语汇的现代诠释;罗耀东散文诗般的学院气息;于波亦印亦写所造就历史痕迹和理性分析;唐大柱韵致雅淡的闲庭思绪;胡礼惠不失传统意蕴的现代构成;马群鸿盈盈清风般的女生情调;张小祥令人遐想的幻影美境。在此值得提到的是群体中的代表画家王仁华,她在五年中连续获得国家重大画展的三个金奖和两个银奖。她以女性世界为题,创作出一批有着娱幻情结的现实主义作品,以意识流的写实手法描绘了现代女性脆弱的处世心态和对未来的美丽憧憬。在大面积写意墨色与淡雅色彩的写实局部对比中,构筑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语境和美术图式。

  安徽工笔兼写重彩画创作研究群体现象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群体成员中都有着明确的艺术责任感。新世纪初安徽美术界根据艺术创作规律,结合安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安徽美术工作要“关注时代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弘扬徽派传统,重铸世纪辉煌”的发展战略。几年来他们以“立足皖山徽水,依托徽学底蕴,继承徽派文脉,营造徽式语境,构建徽派工笔兼写重彩画艺术”的基本理念。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近年来,他们在全国或区域性的美展中频频获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诸多成就。在潘望森作品先后获得“首届山水画大赛”铜奖、1999年全国中国画展银奖后;王仁华作品获200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金奖、2004年“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银奖;谢宗君作品获2002年 “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赛”金奖;陈林作品获2002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安徽区金奖;张煜作品获 “2003年全国中国画展”金奖。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王仁华作品、桑建国作品分别获得铜奖;2005年,在“第16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代表大会·美术特展”中,由张国琳、吴同彦、王仁华、谢宗君、罗耀东、林琳、马群鸿、隋鸿君合作的《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获金奖;桑建国作品获银奖;王仁华作品获铜奖;在“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王仁华、桑建国作品分别获得金奖。当然获奖并不能代表所有,但他们努力了,并还在努力着。

  (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