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理论
3  4  
PDF 版
· 原生态书法的呼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原生态书法的呼唤
□刘去非 张雄华
  毋庸置疑,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着急的人们挖空心思标新立异,也尚未呼唤出可以代表这个时代的力作。甚至看不见书法有振兴的迹象。我们看见的是以经济为中心的理念下,书坛的种种怪异现象。我们也看见一些有识之士为书法作出的努力:相继产生了“现代书法”、“学院派书法”、“流行书风”、“书法主义”、“艺术书法”等。可是哪一风,哪一派,可执时代之牛耳?各种新的理念横冲直撞,搞得整个书坛筋疲力尽,迷惘依然。更像是在穷途末路中挣扎。我们不愿相信中国书法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消亡,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书法也不可能就此消亡。但事实是书法的确在社会变革的狭缝中濒临窒息。

  书法竟究怎么了?

  猛然回首:书法是否也和自然、环境、生态一样,有其生存发展的生态条件呢?眼下,环境污染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城建对文脉造成的破坏,给人类生存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致影响到人类自身生存的安全。

  如果可以作如是想,把原生态理念引至书法中来,将上个世纪自来水笔引入之前(文化尚未西化,环境相对纯正)的书法称作原生态书法(当时相应的书法生态叫原生态)。那么,近一个世纪以来,书法原生态多次惨遭破坏。现在的书法生态环境确实已威胁到书法的生存了。本文致力于考察书法历史上佳作产生所需要的物理条件、知识修养、交流机制及心理状态等因素,观点并非都是作者原创,但将其纳入生态理念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因素,或许可以从中看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

  一、书写工具变革对书法原生态的破坏

  上世纪初叶,已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书写工具——毛笔,受到了外来新兴书写工具——自来水笔的巨大冲击。又过了半个世纪,现代化的新宠——电脑,迅速闯入了我们的生活。自此,我们手中握了那么久又怎么也不忍放下的笔,几乎要离我们而去。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林奇葩——书法,其生态环境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对于大多数现代文化人而言,文房四宝已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而对于当今的书法家,与它也是若即若离,远离实用,毛笔常常被束之高阁,总是在所谓“创作”时才被提起。墨池干涸,龟裂,心态浮躁。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到沉痛、酸楚、焦虑和迷惘。

  试想:家中的案头、办公桌上,座右长置笔墨,在工作之余,思暇之际,喜怒之时,交流之间,性情所致,起笔可挥。或文,或论,或手札,或书信,或便条……可以随时、随地地挥洒,真率地抒写我们的感怀襟抱。这样才能滋养书法。所以关注、保护好原生态的书法环境,使之得以延续,必然会更有利于书法生存和发展,呼唤书法杰作才成为可能。

  二、学识修养的缺失对书法原生态的破坏

  当今书坛,一些有识之士关于加强书家自身学问修养的呼声不绝于耳,且日渐高涨。纵观书史,“功夫在诗外”。从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到沙孟海,每个时期的书法大师,大多学富五车。作为原生态书法的重要条件,学识修养更是一个书法家所必备的。历代最为经典的书法杰作,其书写内容无不是书家原创,从《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以及大量的尺牍墨迹中,我们都能体验到书家原创性内容与其精湛的书法技艺的完美融合带给我们的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撼。“题材——文辞无不与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密合无间。在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主观世界,题材——文辞,形式之间的契合”(邱振中语)。作为通过汉字书写来表达情感意象的书法艺术,这样的方式才是书家思想感情和书法艺术有机结合,也是原生态书法的真正魅力所在。

  可是上个世纪初以来,西学东渐,淡化国学教育,简化字的推广,文革造成的教育断层,使文化人国学底子薄之又薄。现在的文化人甚至高级的文化人多未接受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传统的文化人与现代文化人相去甚远。为提高修养,传统文化人多有写些古诗词的习惯,现在何存?现代通讯的发达,文化人之间用于交流的信札也几乎绝迹。虽然这些被现代化的进程撇得远远的,人们也不屑一顾。可是对书法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再有,作书画画原本为文人读书、治国平天下之余事。公事之余,读书作文、写字、画画自给自足,自成体系,相互滋养,相互浸淫,方能博大精深。而现代人,写文章专事写文章,画画者不事书法,书法要独立学科,过于专门造成了单一、单薄,几剩形式。看一看林林总总的书法展览,作品内容几乎都是抄录古人先哲之诗文,罕有自作文字。文化背景被冲刷至如此境地,令人痛心疾首!

  现代人该如何表达你自己?

  三、当今展览及媒体机制对书法生态环境之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处于文革后的百废待兴状态,文化亦是如此。这时,中国书法家协会诞生了。二十多年来,中国书协举办了包括“全国展”、“中青展”在内的众多权威性展览,点燃了神州大地的“书法热”,使书法有了空前的繁荣。久违了的书法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中国书协举办的这些展览,我们将无法想象今天的书坛会是个什么样子。展览是书法交流方式的革命,赋予了书法新的生命。应该说,展览是书家作品交流最重要的舞台,也最能集中反映当今书法创作的成就。按理,它应该成为书法生态中的积极因素。但同时,展览也带给了书法过于复杂的内涵。一方面它可以增强书法的生命力;另一面也可以扼杀书法。因为它可以成为名利场。为了作品入展、获奖,作者更多地被书法以外的内容所左右,展览的作品已非书家本人中意的作品。更有甚者,权力、金钱的介入,使书法本身被严重扭曲:某地方书协换届,为争主席宝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国书协举办的某单项展,在河南某地举办展出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东道主所在地蕴藏着那么多的书法家,更有意味的是这些书法家大多是本地副局级以上官员。一些官员“书法家”从三流票友凭借展览这个绝妙的舞台一跃到了前台,粉墨登场,变成了当地主流书家。面对这样的机制,书法被猥亵,离本体越来越远,几乎到了变异的边缘,致使书坛百孔千疮,让书法家哭笑不得,这是倡导展览者始料不及的。(媒体情形基本相似不在此赘述。)书法生态的环境再一次遭受了重创。

  四、过于强化书法创作意识,破坏了原生态书法的创作心境

  如果说,物理条件、知识修养、交流机制是原生态书法的环境条件,那么,书家的创作心理状态则是原生态书法的核心。

  分析一下历史上经典杰作创作时的心境,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意于佳乃佳。”也即在书写时心理上反而淡化了书法意识。作者通过文字内容,专注于思想情感的畅快表达,情感占了意识的主导,书法意识退居了次要地位。如此心境方能心手两忘,渐入佳境,诞生杰作。

  下面我们举几个古代杰作的例子:

  ●王羲之的《兰亭叙》大家太熟悉了,不在此多述。

  ●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其追悼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儿季明的祭文的草稿。兄侄遭戮,身首异处,鲁公“疾痛惨怛,衰思郁勃。”这是鲁公为真挚强烈的悲愤所激发,随着情绪起状,全然顾不得笔墨工拙,从笔涩情滞到奔放豪怀,情不能自禁,在几无书法创作意识状态下书就的千古绝唱。

  ●同为颜真卿所创作的《刘中使帖》,是闻平叛捉贼喜讯传来后所书的一纸书信。通篇气势如虹,娇健奔放,纵横畅达,其欣慰之情溢然笔端。心境放松自然,无半点做作痕迹,是淡化书法创作意识有感而发的又一杰作。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此诗作于苏轼经历了巨大挫折之后被贬到黄州期间。那年寒食,烟火俱息,满眼凄冷,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处境无奈、凄苦、悲凉、愤懑的怨诉喷薄倾泻而出,跃然纸上,全诗字字血泪。根本无暇顾及字体之工拙,章法之规矩等书法意识,全由性情使唤,天然合一,“无意于佳乃佳”,正如黄山谷在该帖跋语中说的:“试使东坡复之,未必及此。”

  ●苏轼的另一件作品《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则不同。“往往为客书,所谓人间合有数十本者”(王世贞评语),可见此乃示人之作。也即将其作为书法作品来创作了,在书法创作意识主导下书就。虽经营下笔,结构严谨,雍容典雅,却“缺少层次,行列匀齐,多少使人产生罗列之感”(邱振中语)。这样的作品,与《黄州寒食诗》当然不能同日而语,其感染力自然下了三等。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有趣的角度来审视古代经典墨迹的书写状态,那就是这些墨迹中的改笔。典型的还是《祭侄稿》;又如米芾《苕溪诗》;再看赵孟頫的代管道昇书信,原是其代妻子给婶婶写的信札。书写时心旷神怡,心手双畅,颇为自得,以至于最后落款时竟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待其发觉时又作了改动,这样的改书在古代墨迹中不胜枚举。其实这些都是在作者表达真实情感过程中的不经意为之,这些墨迹多未被书家当成书法作品来创作,却自然记录了作者真切感情流露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墨迹更受后人珍爱。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今书家的创作心态:鉴于现今交流机制,受展览本身因素(诸如时间、主题、内容、尺寸)制约,书家在强烈的书法创作意识支配下,心态极度紧张:选内容,费尽心机找自己擅长熟悉的;临阵磨枪,日书刀纸;连书百遍,心疲神惫;仔细揣摩评委口味的好恶;挖空心思在书写材料、形式上标新立异;紧跟时风,乃至抄袭他人作品。凡此种种,创作出的作品“抛筋露骨,浮躁张扬”(张旭光语),光怪离奇,华而不实。如此心境,怎“浮躁”二字了得,此时去看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已不知为何物,又安能诞生佳作。有趣的是书家往往都有这样的体验:创“大作”,书写多遍不能如意,心境一阵乱七八糟以后,放了下来也罢也罢。在边角残纸中东涂西沫,却会偶尔得一尤物,又终因展览限制因素不能登堂入殿,而将“大作”将就入展,但展出的作品已非书家本人中意的作品。

  结语:

  原生态书法是书家将自己对所处时代生活深刻感受和强烈热情用笔墨自然抒发的记录。谱写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独特心曲。这种抒发是自然的,心境是自由的。这样,我们平时所说的“创作”在原生态书法环境里便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虽然在这样的习惯下,我们对作品,或者说佳作产生的时间、形制有着不可预见性,但这样产生的作品必然是率真自然、丰富烂漫而又有着鲜明个性和深深的时代烙印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别具感染力。

  我们提出原生态书法的概念,决不是贬低任何派别,更不排斥创新,我们只想走入现实,打开历史,看一看书法是否也有它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遵重这些规律是否会让我们的书法过得更好一点!

  我们也不是想将书法拉回到一百多年前的状态。毕竟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人类必须向前走,我们只是想提醒我们自己,哪些东西是应该坚持、值得守望的。

  我们提出原生态书法更渴望着创新,建设新的书法生态,使其有新陈代谢的能力,让书法回到春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