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美育
3  4  
PDF 版
· 高等美术教育现状之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高等美术教育现状之忧
□姜玉姊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我国教育战线上本来处于滞后状态的美术教育,特别是高等美术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的招生和高考报名中,“美术”似乎成了一个十分热门且越发火爆的专业。从表面上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起码说明我们的国家、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美术教育的日趋重视和支持,使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三小”课程(音、体、美)或“三小”专业之一的美术顿时身价大增,今非昔比,且越发成为许多高校“相见恨晚”而急于增设的专业。为此,我们应该为之庆幸,同时更期望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能够沿着健康的道路平稳发展,不断进步,真正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出更多更好而有真才实学的美术师资和美术人才。

  然而,在我们庆幸之余,认真回顾或勘察一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对于美术专业(系科)的设置及其美术教育、教学乃至招生机制与教学质量等等实际状况又是如何呢?笔者认为,问题不少,不容忽视。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值得警惕,更急需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和规章措施加以改进。归纳起来,可以列为四个“一”,现分述如下:

  一、一拥而上地增设美术专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不论在中小学,还是在大专院校,因普遍不受重视而发展滞后的状况不容否认,特别是在面广量大的乡镇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美术课被取消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与我国教育部早就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和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素质教育”等方针政策是严重不相符的。

  但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及其种种思潮影响下,美术教育反而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尤其是自90年代以来,全国各省市的大中专院校(沿海城市更为突出)如“大梦初醒”,纷纷增设了美术(包括艺术设计、广告、服装、装潢、建筑设计、工艺美术、环境艺术设计等等)专业或系科。仅就江苏的情况为例,开始由少数师范院校的增设(因培养大批中学师资的需要,还是合理的、必须的),不久便扩展到综合性文科院校,直至大批理工科院校纷纷增设,真可谓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若干年来在江苏省、部属的高校原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两家本科院校设有美术系科,另有无锡轻工业学院及苏州丝绸工学院两所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至今已猛增至50余家,如再加上大专和中等专业学校,恐已增加到上百家。其发展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布点之密,着实到了惊人的地步。再看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发展才是硬道理”,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也是应当肯定的。但是由于某些院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有人把办美术或艺术类专业当作创收的渠道)或追求“大而全”等等目的而不顾有无条件、有无必要而盲目上马,一拥而上,甚而已发展到失控的程度。至此,这种过多、过滥、过热而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与毕业生难以分配等状况,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质疑吗?!据悉,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对国家教育部正在实行的“教学评估”十分忧虑,甚至于诚惶诚恐,怕露了马脚。为此,有些高校以各种“理由”一再要求推迟“评估”的时日,以待“弥补”过去的漏洞,有的甚至于不惜弄虚作假,以求蒙混过关的现象,不正是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已经存在的问题吗。

  二、一个考题,统一招生

  近年来对于全国各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包括美术院校)招生考试的问题上,已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和热点。自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恢复高考以来,似乎大家不约而同地都采取了统一的考试内容:即素描和色彩,同一办法:素描——人物头像或半身写生,色彩——出题默写静物。甚至多年来采取同一试题,例如江苏省招办自1998年实行全省统一考试以来,至今七八年间,对素描考试的内容和题目一直没有改变,即人物写生——武警半身像色彩考试内容没有变。从表面上看,这对招生的一方而言似乎不愧为又省事,又省钱的一种好办法,但实质上等于早就向考生公开了“试题”,难怪高喊了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却始终没有改到美术专业招生考试的头上来。

  对于多年来如此统一而单一并日趋僵化与“透明”的考试内容、考试办法及其评判标准等,必然产生或已经产生哪些弊端与恶果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深入了解和认真观察一下我们绝大多数的考生及至美术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知识结构的单一化,专业基础的表面化,创造能力的低能化。

  正是由于这种考试内容的固定化、统一化与单一化,导致了考生们为了应试而只练习素描和色彩,甚至只练习人物素描头像和水粉静物的临摹与写生,其他如美术常识、中外美术史、中国画、美术鉴赏等知识一概不知。因此,许多虽然已经录取入学的学生,一切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素描和色彩)均还须从头学起。尤其是对中国画的知识和技能,几乎是十之八九“一问摇头三不知”。

  也正是由于考试内容的固定化、统一化与单一化,近年来越发给人造成报考美术专业“容易录取”的印象和现实。常听一些考生的家长十分“自豪”地说他们的孩子“只练了几个月的素描就考上某某高校了”。难道真的是他们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如此“聪明”吗?恐怕不是的。当下更有许多因文化课不好而临时硬着头皮“改变兴趣”报考美术专业的,这一类考生竟然也愈来愈多地被录取而进入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当然,这也与多年存在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偏低的因素有关,但是应该说,首先是由于专业课的容易录取而决定的。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报考“美术专业”逐年升温的现象(据悉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每年每省多达几万人),不也值得我们冷静下来进行反思,而从这不正常的急剧升温中找出它的内在因素和隐患吗?

  三、一样的“师生比”失调

  美术学科(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与其他学科历来都有明显的区别与特点。一切技法的传授与练习主要是靠教师的“耳提面命”或手把手地“单兵教练”,如果像其他文理学科单靠“上大课”,乃至什么“远程教学”或“函授”的办法,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甚至是糊弄人的。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和历史的经验,解放以来,国家教育部曾多次制定和颁布过关于高校艺术类学科任课老师与在校学生比例的文件。现以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所颁发的文件规定为例,大约美术专业是1∶4—4.5(音乐专业是1∶3—3.5)。换言之,即美术专业如学校仅有10名任课教师,就只能招收40到45名学生,按4年制本科学历算,每年只能招收10多名。这种师生比的制定是相对科学的、合理的。多年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生源的变化,某些既定的规章制度或方针政策等,也要随之而变化和完善。就美术专业而言,“师生比”的尺度稍做调整,即学生的比例再略大一些,甚至比以前再翻一番(1∶8—9),都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但是,任何事情超越了一定的限度或者曰科学性与合理性,那就会出现失误与差错,甚至会走向反面,中国人的“适可而止”与“过犹不及”等哲学思想,还是十分正确的。

  考察一下我国当下各地高校所设美术系科的“师生比”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是,由于“美术专业”的一拥而上,由于“美术专业”的急剧升温,以及连年有增无减的“扩招”等多种因素,促成了各高校美术专业的“师生比”普遍失调,有的是大幅度超标,尤其是一些新组建的或“专升本”的或是“民办”的学校和专业严重超标。有的学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十分缺乏和教师职称结构很不完备的条件下,为了“积极创收”(因美术专业的学生收费高)而大量招生,其“师生比”竟达到1比数10人以上。至此,教师的课时量亦大大增加,许多年轻教师与年轻“助教”,承担着本应是“讲师”乃至“副教授”以上所应担当的课程。甚至采取“放羊”的态度,即把静物、石膏像或模特儿等一摆,任学生去画就是了。有的就是因为每年招收的学生太多,分班多,班级大而教师少,从而教师难以辅导和难以顾及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凡此种种,我们还能高谈什么“培养合格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呢?

  四、一样的教学规格和教学模式

  我国的美术教育与教学,国家教育部与文化部主管部门曾先后对不同层次(大、中、专)与不同性质或类别(师范类、非师范类)的学校,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学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要求等。应该说绝大部分院校都是“遵章行事”的,并且办出了各自的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优秀人才。

  但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尤其是近几年来,虽然有中央的文件,可是在当下许多院校对已既定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等等要求越发淡化了、模糊了,甚至是错位了。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混淆或错位。具体而言,即是有好多师范类院校的美术专业极力向纯美术院校(非师范类)看齐,而原属非师范类的纯美术院校也在大办师范类的专业班(或称美术教育专业)。然而笔者获悉,近年来在全国各省市的高校普遍增设的美术专业(包括老牌高校),其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各自的培养目标、教学体制、教学模式等等,正在模糊不清,或趋于统一,或互相错位,各自的特色和重点等也正在逐渐消亡。尤为突出的表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系科中,可能是由于“经济效益”的驱使,有的极力争上非师范专业班(因非师范生学费高于师范生);有的则是为片面地强调对学生专业技巧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甚至是舍弃)对学生全面知识与专业基础理论、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培养。

  有人曾经说过,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母机”。这句话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指出了高等师范院校历来的根本任务极其重要性。倘若我们众多的高等师范院校忽视甚至抹杀了本身的师范性、立足点及其根本任务等,那将如何为国家培养真正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何谈什么提高千千万万个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呢?

  还有人说,“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这话千真万确。综上所述种种现象,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或片面地追求高等教育的表面繁荣和数量上的超常发展,而放松了对不同高校的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尤其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严格要求和深入实际的调查了解与整顿,从而造成大量的不合格的“等外品”和“滞销品”(如美术人才早就“供大于求”)一批批地涌向社会,那岂止是“最大的浪费”,简直是一种犯罪,势必给社会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埋下一种恶性循环的后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这个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前途命运的根本大计,越发引起了各级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关注,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笔者仅就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与信息,提出了当下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与教学中所出现的种种令人担忧和困惑不解的反常现象,并且提出了不成熟或是不确切的一孔之见,殷切地期望引起我们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的关注与思考,更期望当下正在进行“高校评估”的专家们认真查一查,随着高校超常规的发展(特别是民办高校)以及连年大幅度的增招,是否也出现了“泡沫教育”的现象呢?或者说在“泡沫教育”的掩盖下,究竟还有哪些亟待整改与克服的弊端呢?一言以蔽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如此重大的教育问题,我们每个公民都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