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3版:书法
3  4  
PDF 版
· 风格型书家的“这一个”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6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风格型书家的“这一个”
□鲍贤伦
  《赵雁君行草楹联集》即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我受命为序,谈几点拙见求教于读者。

  一、关于楹联的书写。楹联本是很传统的书写幅式,它的悬挂位置从台门厅堂转移到现代展厅后,反倒是更加舒坦和自得了。楹联的书写相对简单:字少,便于设计;单行,无需照顾左右;款字,可长短,可上下,可大小,足以配合正文丰富层次;如能上下联呼应,则更锦上添花姿色动人了。然而楹联书写之易处也正是楹联书写至难处——上下联有限而相同的字数严重地制约了章法的生动性,楹联通常就是将一个个单字排列成两行。于是,有人爱打红丝格,有人用长长的款字两边夹住正文,有人在上下联字间交叉地弄出点渴笔飞白……终于落入了俗套,终于也伤了楹联的气局。当然有大胆者直接造险正文,变化上下联的,又难免过犹不及。赵雁君书写的楹联看似条幅,还是楹联,这正是赵雁君的高明之处了。要在两条狭长的空间,写出浑然的大气象来,同时又不失楹联固有的秩序,这里面的出入进退,实在是名堂很大。其中的甘苦得失,岂能笼统言之?识者自能细细体察。

  二、关于赵雁君书法创作的基本特征。我觉得最鲜明的是气旺,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分述之。就创作情态看,赵雁君重视创作的即时性和现场表达,他不作小稿,甚至不喜欢重复书写,他把传统的书写性强化、美化、诗意化,把创作过程演绎得赏心悦目甚至惊心动魄,而贯穿始终的便是亢奋的情绪。就用笔动作看,赵雁君将笔锋笔肚笔根并用。表层的解释是他将二王理解为包容丰富美学特征的体系,而鄙视只将笔尖至纸上优美地使转便自诩为二王正脉的做法,他看重王字的古拙处更甚于清雅处。而深层的原因实在是他强旺的生命之气在用笔上的必然反映,他一定会把提按做到极致,按到笔根处也正触到了意识外的最深潜处。再就纸面效果看,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节奏感。凌空的游丝,顾盼的块面,开合的线条群,都被跳弹翻腾的用笔组织起来,都和激越的情绪形成同构。时间感似乎超越了空间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安排妥帖的精确造型,而是节律分明的奕奕神采。不管他面晤过多少古人,统统被他蓬勃强旺的生气所统辖。

  三、关于风格型书家的模式意义。赵雁君是个风格型书家。在他刚获得创作能力的初期,就近乎神话般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20年的探索过程实际上成为他寻找主体生命表达方式的过程。他一段段地梳理秦汉、魏晋、明清,他不偏碑帖,名家和民间兼顾,但每一家的过招都只是提高主体生命自由表达能力的片段而已,合则留,不合则弃。他的艺术风格的不断成熟得到了他倔强而一意孤行的个性的成全。赵雁君作为个案具有的典型性在于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主要不是靠传统的书斋修为,不是靠学院的形式研究,而是将复杂而生动的社会实践与笔墨世界直接打通,社会实践塑造成的生动个体成为书法对象的生动主体,所有的观念,所有的技艺,所有的资料都被“我”所选择、过滤、改造,鲜活的实践个体与鲜活的书法风格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生长。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得到了生命形态丰富性的有力支持。如此成就的书法家或许更有可能具有史的意义,不仅仅是艺术发展史,或许还关乎人类发展史。

  越说越远了,还是回过来。《赵雁君行草楹联集》的出版会给喜欢他书法风格的人带来学习上的方便。因此更有必要提醒一句,赵雁君的书法可以欣赏,可以研究,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直接摹仿。凡是风格强烈的书家都如此,他们“这一个”的价值是不能复制的。克隆的结果,只会把全部的积极因素推向反面。

  (本文是鲍贤伦为《赵雁君行草楹联集》作的序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