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金属雕刻凹版艺术始于1430年,由德国人发明创造。德国也是铜版画的故乡,有在世界艺坛值得炫耀的一笔。阿尔伯莱希特·丢勒(1471—1528)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他是一位可与意大利画家达·芬奇齐名的天才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仅体现在铜版画、蚀刻画方面,也是一个集油画、木刻、建筑、雕塑、作家和思想理论家为一身的划时代、集大成的艺术家。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创作于1513年的《骑士、死神和魔鬼》就是丢勒代表性的铜版画作品。金属凹版艺术起初使用的材料是铜版,以后又出现了钢版等。现存世最早的雕刻铜版画是保存于德国柏林博物馆的一幅《基督受难图》,创作于1446年。铜版刻画艺术在我国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在铜器上刻线的工艺技术。有的线条细如发丝,刻工流畅。纹饰内容多为战争、宴乐和狩猎等。上海博物馆就收藏有战国时期的“燕射画像杯”,堪称是早期铜器线刻艺术的杰作。西方的金属凹版雕刻工艺分为直刻法和蚀刻法两种,使用的主要工具是雕刻刀、雕刻针、刮刀、高倍放大镜,蚀刻法还需要腐蚀酸液及腐蚀蜡。直刻法是直接在铜(钢)版上用雕刻刀完成作品;蚀刻法则是在铜(钢)版表面涂上一层防腐蚀蜡,然后在上面用钢质雕刻针作画,在借助腐蚀酸液来腐蚀版面上的画,使其达到所需的深度并有深浅层次感,最后用雕刻刀修整需要衬托的地方。直到19世纪初才有各种辅助手工雕刻凹版的机器,但此时这种工艺已退出了纯艺术领域,而走向了更实用、更私密、更安全的生活空间——如邮票、钞票、有价证券等的使用。
微雕凹版工艺极为精细工整,论艺术价值和困难程度是其他艺术形态无可比拟。其版纹深度可以达到0.1mm,最浅的地方虽然在0.01mm,亦可以清晰地印制出来,而精密的程度则是1mm之间可以刻出12条细线,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微雕。版纹的深浅差异很大,粗而深的版纹印刷效果能体现出油墨堆积而成的立体感和厚实感,浅而细的版纹又能充分表现出柔和光影的层次。虽然雕刻凹版画大都是单色印刷,但它通过点、线的工整组合、排列来体现物体的形状、明暗、质感、韵味和意境,其阶调层次效果不逊于中国的水墨画。这种在高倍放大镜下作画的精细工艺,一幅邮票大小的作品也要一个月时间,如果是四开或八开尺寸的作品得要雕刻一至二年甚至更久,这是一种耗时旷日的艰辛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据说意大利有一父子雕刻家曾花费了10年时间才完成一件微雕铜版艺术品。
近代海外著名的凹版雕刻家,美国有撒威吉、海趣,意大利有白雅迪、乔尼尔,奥地利有涂兹和尼腓,日本有大山助一、押切胜造等。其中撒威吉所刻孙中山先生像曾被用在中国早期钞券上,海趣也曾被清末(1909年)北京财政部印刷局礼聘,负责设立中国印钞厂。他设计的大清银行兑换券上的宣统人像和栩栩如生的“翔龙”纹饰最有特点。由于凹版雕刻的难度和使用的安全性,16世纪瑞典的银行家就开始使用这种技术雕刻并印刷银行券。17世纪以后,这种凹版雕刻工艺广泛用于有价证券、钞票、邮票和印刷图片上,从而使得这类技术工艺成为介于版画艺术和商业美术之间的一种中性艺术。
这里介绍的铜版毫芒微雕艺术品是一位朋友10年前在广州珠江海印大桥的码头边购得的。是四块刻有人像、花纹图案及汉字的铜版。当时从文物摊上买下时,他是凭着自己的一种艺术直觉和铜版本身的特别抢眼。鉴于我是学美术史专业,也凭着直觉和所学的美术知识,才知道这四块刻有中药广告内容的铜版是采用一种稀世繁杂工艺技术——铜质毫芒凹版微雕工艺制作而成,这是20世纪30、40年代商业广告普遍采用的形式,国内少有收藏,更谈不上研究,故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在中国的诸多美术史著作中,很难找到这类艺术的详细资料。但留意民间艺术的人很快会发现,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年画——江苏的桃花坞年画就吸收了西方铜版画的许多技法,如对线条的组织运用,也增加了明暗透视、空间的表现和墨色的变化。西方铜版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其功劳自然归功于来华的传教士。早在16世纪中叶(1552年),就有一个名叫沙勿略的葡萄牙传教士来到中国广东沿海的小岛上。随后,传教士接踵而来。最著名的有利马窦(1552—1610)和郎士宁(1688—1766)等,他们带来了科技、文化和艺术。近代以来,由于欧洲的石印技术、照相术、铜版和珂罗版等技术的引入,诱发了图画和商业广告的结合,当然,主要的是这些技术迎合了近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如上海出现的《点石斋画报》、月份牌广告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唐代就是中国“陶瓷之路”的重要港口)的通商口岸,近代以来又是较早迎接西方“大炮”文化的口岸,故自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广东的岭南画派就是一个例证。这些铜版就是这种文化情境下的必然产物。这四块铜版尺寸分别为:图1—16.2×13.2cm、图2—12.5×8cm、图3—8.5×8.5cm、图4—8.5×7.5cm。图1上刻有“逢痛必止散(内服剂),岑家礼大药厂,广州太平马路一七一号,电话一六六五六,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增加此版真券,总发行广州太平路。各埠均有代售,每盒大洋两角”等文字,主要内容是公司的声明、国货证明书、药品主治说明、药品使用说明等。图1的背面阴刻有“德国制·美最时洋行”七字及公司标志。图2比较简单,刻有“岑家礼逢痛必止散”及主治及用法。图3刻有“岑家礼止痛散(逢痛必止),广东岑家礼药厂,民国三十五年九月一日改版新制,广州第十甫路二十号,电话一六九四三”及主治、用法。图4是该药品发明者岑家礼的肖像。在四块铜版中最为珍贵的是主人岑家礼身着西服领带的个人肖像,线条绵密,明暗有度,领带的碎花清晰可辨,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图1刻满广告文字,以龙纹做装饰,中间缀饰凤尾花纹,四角则刻有四朵飞云图案,整个版面“龙”飞“凤”舞,一派祥瑞,装饰效果极强。龙纹图案,刀法细密,龙身上的鳞斑栩栩如生。从纹饰的风格看,这种雕刻方法和祥瑞图案明显受到清代末年钞券凹版雕刻的影响。但有一点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联系到铜版主人和找到“美最时洋行”的相关资料。希望知情者提供咨讯,不胜感激。
金属微雕凹版画因其工艺艰深,旷日费时,所以从事此种技艺的人相对较少,而更因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照相术的发明,使凹版雕刻的速度愈益赶不上时代的步伐。现在除钞券和邮票等有价证券仍有赖这项技术外,极少有版画艺术家来从事这种艺术性创作。就连高等美术学院的版画专业也没有很好地善待这种稀世的版画艺术,我记得一位老版画家看了这几块铜版作品之后,激动地说:好好保护它,现在很难见到了。因此,这更凸显出这种古老工艺的收藏、艺术和科技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