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推广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标准像的必要性做一个调查,可能赞成的是极少数。可是,这个事居然还是有人去做了。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不久前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并将于9月在孔子诞辰2557年的祭孔大典上正式向全球发布。如果这个事情仅仅是由孔子基金会来做,那么,人们会感到这个以孔子为名的基金会为何对孔子和孔学无知到这种地步。按照该基金会秘书长的说法,“因为长期以来各地孔子像使用上的混乱给孔子研究的推广工作带来很多障碍”,确立孔子标准像“对于推广孔子的学术思想会带来很多方便”,真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两千多年来没有孔子的标准像,孔子的学术思想一直发扬光大到今天,并没有看到因为没有标准像带来的“推广”的障碍,相反,在“文革”的“批林批孔”中,倒有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漫画标准像。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内,“孔家店”不仅被打倒了,孔子也被“批倒批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标准像”的意义。
当然,这个事情由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来做,那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应该说是合乎情理。因为所谓的文化产业大都是以文化为名,行产业之实。产业是什么?是一种买卖。然而拿孔子来做一种买卖,好像有点说不过去。而其中的推广,是推广孔子的文化思想,还是推广关于孔子的产业?对于文化产业博览会来说,可能重要的内容应该是后者。如此,孔子之后还有孟子,还有其他很多“子”,二十四史中也还有很多的历史人物,其形象都需要确立标准,那这个产业的资源将是一个无尽的矿藏。不说其他,就是雕塑一项,活就干不完。
发展文化产业是时代的需求,其必要性是勿需讨论的。可是,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如何既不损害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又能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并带动产业的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只是停留在利用和开发文化资源上。拿推广孔子标准像来说,两千多年来,孔子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的形象的不确定性,而且反映在他的学术思想中的衍变性,这都是因为后来的学者在诠释中注入了许多时代的内容,所以,孔子的思想一直在丰富和发展之中,其伟大也正在此。中国人自古对于先人的崇敬基本上表现在想象之中,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神秘和崇高。所以,唐代吴道子有了他眼中的孔子,而后来的画家并没有因循而将孔子固化成一个不能改变的摹本,陈陈相因。一直到当代全国美展中获奖的孔子雕塑,也没有人去探讨谁像谁不像的问题。相反,在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表现中,人们却由此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奇妙,也能欣赏到这位圣贤的不同凡响之处——形象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性。
标准的孔子像将限制人们对于孔子这位圣贤的想象,是将其平民化和时尚化的一个糟糕的举措。至于这之中的“确立”,谁有这样的权力,谁在决定这样的权力,而谁又有强迫公众接受的能力,显然又是另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