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志云:“唐武德(公元618-626年)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昌南镇(景德镇)瓷名天下。”从上记载可以看出景德镇在唐初已烧制瓷器。到五代时期已能烧制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黄矞《瓷史》:“饶器,入宋,至真宗景德年间置镇于此,而设御土厂,古亦称御土窑,此景德镇之名及官窑之所由起也。”宋代时期,景德镇在湖田、湘湖、胜梅亭等地大量烧制色质如玉的青白瓷。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制作了品种更为丰富的“枢府”瓷、青花瓷、青花釉里红、釉里红、五彩瓷和各色单色釉瓷器。明代初年国内的瓷器市场也由宋代的多品种竞市变成了景德镇瓷器的一枝独秀,明代中期和整个清代直至民国时期则几乎垄断了整个国内市场并大量出口。另外明、清二代的御用瓷器也几乎全部由景德镇的御器厂生产。由此可见,景德镇瓷器的存世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也是目前收藏热门品种。各地的古玩市场、国内外拍卖公司都把景德镇瓷器作为一个主要的经营项目,市场价格不断攀升。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元青花罐《鬼谷下山图》成交价达2.2195亿元,是目前所知中国艺术品的最高价,可以说景德镇瓷器是现今中国艺术品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国内外收藏瓷器的人数颇多,欣欣向荣的市场前景也使景德镇古代瓷器精品成为大家追逐的对象。但目前在市场上景德镇瓷器仿品的数量要远大于真品,通过和许多“藏家”交流,发觉他们的藏品中大多数经不起市场考验。虽然许多收藏者不是以赢利为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把玩,并在把玩中体验器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但在收藏中如果缺失了最基本的鉴定能力,器物也就失去了其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那我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因此不管出于何种收藏目的,藏品都应该得到市场认可,市场是衡量物品真伪、品质高低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收藏中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家必须具备基本的鉴定真伪的能力,知道用怎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辨别一件瓷器的真伪。
目前,专家、行家和收藏家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瓷器鉴定应该从器型、纹饰、胎骨、釉色、制作和烧制工艺、款识来判断真伪。这样的认识是不错,但为什么还有许多人不能正确鉴别,在鉴定中还是跟着感觉走?其原因恰恰是人们在认识上出了问题。首先是在鉴定的步骤上,也就是在鉴定的方向、入门的方法出了偏差,从而导致判断失误。其次有的人在鉴定过程中仅关注器物表面特征,而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不能真正把握怎样去鉴定瓷器。再就是在鉴定中仅凭感性认识。以偏概全,单凭经验来认定器物的真伪,而没有理性、全面、综合地予以鉴别。下面对上述几个问题分别阐述,希望对大家的鉴定有所帮助。
■正确的认识方法是瓷器鉴定的基础
现在大量的鉴定专著和传媒都详细介绍了瓷器鉴定方法,很多人认为对鉴定的概念已经了解,但在实践中又很迷惑,不能确定器物的真伪,心里没有底。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懂得鉴定,有的人还被鉴定书本上的知识所误导,看到的只是表象,而缺少对器物本质的认识。
那么在瓷器鉴定中什么是本质呢?这就是器物内在的变化。这里所指的变化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变化,物体内在的变化需要经过长时间积淀所产生的物理性的转变,绝对不是人为所能达到的。鉴定中如果能抓住这一本质,就可以认定鉴定方向,也就为鉴定瓷器打好了基础。
具体到瓷器的鉴定上,本质鉴定内容就是对瓷器胎土、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董瓷器的真伪。胎是骨,釉是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关键。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是最为主要的。
■实践及比较所获得的经验是鉴定的关键
孙瀛洲先生曾说:“学习鉴定要‘三多’,多看、多问、多比较;‘三勤’,勤学、勤问、勤记。”也就是让收藏者要多实践,多交流,多比较。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只谈瓷器的纹饰和造型而不研究鉴定本质特征是不会真正懂得鉴定的。
在和收藏家的交往中常会听说某人收藏了很多“官窑”瓷器,但拿来一看却是赝品。其实鉴别一件瓷器是否是“官窑”瓷器的一个最简单办法就是比较。拿一件清末或民国的民窑传世瓷器与所谓的“官窑”瓷器作个比较,如果“官窑”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的质量上都不如民窑传世瓷器的话,那么这件瓷器肯定不是官窑器,很有可能是赝品。举这个例子是用来说明正确的比较方法在瓷器鉴定中的重要性。器物的真伪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假何来真,真真假假只是在一线之差。所以平时我们不但要经常去观察认识古代传世瓷器,同时也要经常去观察认识新仿瓷器。只有清楚地认识了新仿瓷器的特征,才会帮助认识古代传世瓷器。
比较法还能使鉴定行为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比较而获得经验,能使我们具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鉴别力。当然这种鉴别能力难在短时间里具备,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实践和比较,同时不断地总结实践和比较所获得的经验才有可能达到。
在古玩行有句俗语“买了假东西是没眼力,真东西看作假东西不买更是没眼力”。传世的精品自古都是人们的珍藏,保存得好自然比现在新东西还要漂亮,把它当作仿品就等于自己放弃了收藏精品,也就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收藏家。所以在收藏中不要怕买到新东西,关键是买错了就要知道错在那里,在有怀疑的情况下就应该多去比较,在比较中认识各个时期胎土、釉色、彩料的细微差别,就能判断出新旧瓷器在这几方面的差异。不断的实践、比较和总结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鉴定能力也会有本质性的突破,这样所获得的鉴定能力是理性的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鉴定瓷器不会受到器物的表像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所观察到的自然也就是物质的本质特性,也就能确认瓷器的真伪。
另外,在实践中要多相互交流,特别是现在仿品横行的年代,那种把收藏品深藏而不示人的做法是不理智的。再一点就是要把东西拿到市场上检验,买真买假都能提高你的鉴定水平,认真不认伪的心态更是不可取,其后果很可能是买到的都是仿品而自己还蒙在鼓里。总体来看只要是方法对了,实践越多则鉴定水平越高,收藏器物的品质也可以更上一个层次。由此可见,鉴定的关键是实践和在实践比较中所厚积的经验。
■综合鉴别是鉴定瓷器真伪的唯一途径
在鉴定中养成综合鉴别的习惯,是每个收藏者必须做到的。鉴定一件瓷器不但要从器型、纹饰、胎骨、釉色、制作和烧制工艺、款识等方面来判断,还要顾及到一些外在的因素。鉴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某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结果。毋庸置疑,综合性的判断完全可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目前许多收藏者在鉴定瓷器时比较片面,有的鉴定只看器型、纹饰,也有的看气泡和哈喇光,或掂分量,这些都只能是鉴定中的部分因素。如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元青花的胎骨上一定有火石红斑,后来却发现伊朗德黑兰阿尔代毕尔寺院和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大多没有火石红斑。再如以前人们认为只有传世彩瓷上才有哈喇光,但现在大部分的仿器上都有此现象,如果只是凭某一特征来鉴定瓷器真伪肯定是不科学的。所以在鉴定中不能只有片面认识,而是要综合全面因素再下决定。
具体到瓷器鉴定可以从三大类来综合判断,即传世瓷器、出土瓷器、半出土瓷器。传世瓷器一般指日常中经常和外界直接接触或使用并由前人传承下来的器物,是鉴定中相对容易的种类。但在鉴定时也不能麻痹,现在有些仿品外表几乎和传世瓷器一样,只要综合判断还是能鉴别的。首先还得去观察有本质特点的胎土、釉色和彩料。传世瓷器的胎质湿润细腻,釉面肥厚似玉精光四溢,彩料透彻,内在光泽有浑厚感。几个方面特征统一而且都能同时达到要求,则可以确定瓷器的真伪,如果各方面特征不统一,如釉面像传世瓷器而胎质像出土瓷器就值得怀疑。器物的纹饰和造型也是需要去认识 ,因为纹饰和造型可以使我们更准确的断代。
出土瓷器是指近期出土的瓷器,它的特点也很明显,因为处于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器物产生的变化也很有规律,主要还是应该去观察物体的本质变化。胎质、釉色和彩料等几个方面当然是重点。出土瓷器的胎质也具有湿润的特点,釉面受到地下矿物质的侵蚀大多会有自然变化的土气。青花料呈色也会有丰富的变化,而釉上彩料大部分会有损伤,入土的时间长则变化相对多一些。在鉴定这类器物时也要综合判断,不要只以某一特点来认定全部。
半出土瓷器是相对于传世和出土瓷器而言,指的是出土了一段时间后某些特征已向传世瓷器发展、但又和传世瓷器有区别的器物,也包括一些“库出”器(出窑后没有使用过的瓷器)。这一类瓷器鉴定难度最大,在鉴定时需要通过细微的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差别。所以鉴定中所有的特征都应该围绕着整体,通过局部观察,然后回到综合认定。只有这样才是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鉴定瓷器,才是合乎辩证逻缉、具有科学性的鉴定方法。
■独具个性的审美能力是对鉴定的补充
审美能力作为外在因素对鉴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审美包含收藏者对历史、文化的个人认识,对美的理解。审美的认知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收藏的品位。
审美能力在瓷器的造型和纹饰的认识上体现最为突出。对器物鉴定真伪确认之后,了解造型和纹饰的特点对瓷器的断代很有作用。首先在鉴定中要熟悉各个时期造型和纹饰的特点,同一品种的器物在不同时期会有特定的造型,如宋以来梅瓶、玉壶春瓶等在各代都有烧制,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的差异。有些器型则更能体现当时的特色而成为名品,元代的各式罐气势逼人,敦厚大度。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折壶制作精细,独具匠心。成化鸡缸杯轻盈隽秀,唯美绝后,十分脱俗。嘉靖葫芦瓶,古朴厚重。康熙棒槌瓶,造型挺拔。乾隆时期还有许多奇巧的型制出现,造型都很华丽和精巧。此外还要认识各时期纹饰特点,装饰纹样,题材,表现手法等。元代在题材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图案,永乐、宣德时期的海水龙,正德的阿拉伯文,嘉靖、万历的道教图案,康熙的战争故事图,雍正瓷的过枝花、皮球花等都很有代表性。
在绘画的笔意上也要有意会,元朝的用笔大胆豪放,再加上苏麻离青的呈色极像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画。永乐、宣德时期用笔洒脱,挥洒自如,笔意的节奏感强。到了康熙时期绘画可谓豪放粗犷和精致细腻并存。乾隆绘画严谨而细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同时还出现了名家作品。
所以对造型和纹饰的了解不但能使我们更好的鉴定和断代,也能进一步提升审美水平。收藏中也要更多地去了解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律,了解别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刻、书法、各种手工艺品对瓷器发展的影响,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自然也提高了我们的鉴定水平。
瓷器的鉴定是一门学问,收藏的苦乐个人自知。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鉴定方法,同时能认真实践,关注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成果,刻苦钻研业务,肯定能成为懂得鉴定的行家里手。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中有知,知中有乐,这才是收藏要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