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视点
3  4  
PDF 版
· 江苏美术馆即将迎来70寿庆
· “藏画于民”受关注
· 江苏在“全国推新人大赛”中获好成绩
· 南潮清风 涛声雅韵
· 童画的对视
· 艺术家走进新农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9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上接第一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翟墨把吴冠中的创作分为“四步”。第一步,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银灰”时期。吴冠中的银灰也是敲得响、透亮的;到了70年代已发展到高层次;80年代,他开始了素白时期;90年代,是吴先生的艳黑时期,此时作画显得沉重,达到了黑的极致;进入了21世纪,到今天吴先生已87岁高龄,他进入了悟通时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深情回忆1973年他和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四人赴长江写生的往事。他说,吴冠中作品的艺术浓度是极高的,具有深厚的内力和强大的情感力量,他苦心经营每幅作品,这是很少见的,令人极为崇敬。当年我们四人沿长江写生,走了10多个城镇,吴冠中是最辛苦的。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已在画速写了,他却再跑上跑下,前前后后地看,去寻找能打动他的形象。

  “吴冠中的作品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厚度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主编殷双喜道。    

  (三)

  在互联网GOOOLE上有关吴冠中可检索的条目多达47.7万条,居近百年中国艺术家的前列。香港艺术馆前总馆长朱锦鸾博士以此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她说,互联网所呈现的现象是带有颠覆性的。在这个平台上,是由广大群众参与、放大的,是群众的仲裁。不是艺术家大幅度人为地可以去构建的,它较客观地反映了美术生态链的循环。朱锦鸾特别比较了石鲁与吴冠中这两位给时代带来笔墨革命的画家。她说,中国艺术家没几个像吴冠中那样,能恒常地出现在媒体中引起效应并持续地感兴趣。

  法国驻华公使郁白说,当年吴冠中在新加坡办画展时,我是到场的唯一的外国人。世界上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绘画很好,那么当代的如何呢?吴冠中就是代表。他说画要有大的内涵,要有公众性,使老百姓和专家都要看懂。吴冠中的作品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一要保护和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多样性;二要重树民族文化形象。近年来法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一直十分活跃,吴冠中正是中法两国艺术家有缘的标志。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说,看到吴冠中的画就像看到婴儿的脸一样,透明、新奇、自然。

  美术评论家贾方舟认为,吴冠中在中国美术史上下文当中,被特定地深深地镶入在那里的,是前无古人的。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长郭建超说,吴冠中的成就说明了艺术家真正要做的,是通过艺术创作将过去转化为创造未来的动力及源泉。    

  笔者了解到,“要把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捐给国家”是吴冠中的心愿,也是他创作的动力。他已经把100多件精品捐给了国家和世界各国的公立机构。对于捐画,吴冠中说,那是把女儿嫁到可靠的人家,放下后我就可以安心地走了。对于画展、研讨会,吴冠中说,最好是观众不认识你,你跟在后面听他们的议论。古希腊有位画家,是躲在画后面听观众议论的。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