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评论
3  4  
PDF 版
· 年方八十自风流
· 展赛问题之我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年方八十自风流
——庆贺刘征八十华诞暨《刘征诗书画集》出版
意水堂品书■张瑞田
  秋凉时分,北京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在“文采阁”为刘征八十华诞暨《刘征诗书画集》出版举行诗人雅集。

  刘征,本名刘国正,1926年6月9日生,当代著名诗人、杂文家、教育家、书法家。作为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副总编辑,数十年从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指导和参加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约100余册。业余时间勤奋思考,笔耕不缀,先后出版新诗集、杂文集、诗词集、教育专著、诗书画集30余部。有5卷本《刘征文集》行世。

  在文学界、教育界,刘征道德文章有口皆碑。近年,他挥毫雅趣甚浓,又潜心诗词创作,诗书相映,使其书法渐渐逼近“刚健婀娜”(苏东坡语)的美学境地,受到书法界同人的赞许。刘征强调诗与书的血脉关系,注重在诗词的思想内涵和诗人诗词稿本的笔墨变化中捕捉书法的神采和韵律,以宏大的旧学根基为骨架,以现代文化为血液,营造出自己独特的写字作书天地。自然,刘征书卷气与诗情浓郁的书法就成了时下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刘征出生于河北省宛平县(今北京大兴区),祖籍辽宁沈阳。大祖父是武进士,出任过北京南城守备。刘征属“武香门第”。1932年,6岁的刘征开始接受正统的国学教育。“七七”事变以后,举家迁往北平。在北平,刘征入读以复古读经著称的四存中学。这所中学很特别,只要国文好,其他科目不学也可以及格、毕业。正如同四存中学的“独树一帜”让刘征获益匪浅,四存中学陈小溪老师授徒的“别开生面”,又让刘征的求学生涯锦上添花。陈小溪是齐白石的学生,国画、书法、篆刻功力极深厚,文学受业于桐城派大师吴北江先生,工诗词。当时陈小溪40多岁,个性极强,凡他认为有才能的学生,乐于课外指导,不取分文,甚至还要陪上笔墨。他极其推崇杜诗。在他的指导下,一部《杜诗镜铨》刘征读了多次。陈老师很少讲解,多是朗读诵吟,读或吟到妙处就停下来,说一声“妙啊——嗯!”他并不说出妙在何处,但从他那眉飞色舞的神态中,从他那喝彩般深情的语气里,知道他的心境已经化入诗中。

  一所极端守旧的学校,有这样一位极端开放的老师,让刘征感触良多。此后,刘征写过许多诗词,如《玄盦师携诸学友游崇效寺,还憩余家》、《题玄盦师道情花卉册回首》、《呈玄盦师》等,来缅怀自己的师长。玄盦,是陈小溪先生的艺名。

  1946年夏,刘征考入北大先修班。次年,因数学不及格未能升入大一,转而考入辅仁大学西语系。1948年,刘征再考北大,被北大西语系录取,入读西语系二年级。北京大学主张兼收并蓄,有民主与进步传统。在这里,刘征每时每刻都能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杨四平在《刘征评传》中写道:“北京大学,是刘征思想发生巨变之地:此前,刘征还只能算是一个旧文人;此后,刘征真正称得上一个‘现在的人’”。

  在北大,他听过一些名教授的课,但对他有影响的却是中外大诗人的著作,如马雅可夫斯基、涅克拉索克、拜伦、彭斯、惠特曼、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胡风等人的作品。在大师们的字里行间,刘征领略到一种全新的精神,对于一个读惯了古书的刘征来讲,这种精神别有洞天,令人神往。不久,刘征就在北大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积极主动地向共产党靠拢。1949年初,北平解放后,刘征在部队短暂停留后,就到母校四存中学(今北京八中)任教,几年后,又调到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直到离休。三十年的笔墨生涯,融冶了他无涯的笔墨。

  首都文学界、学术界、书法界、美术界、新闻界人士张锲、沈鹏、侯一民、周笃文、赵长青、杨金亭、吴震启、蒋元明、黄君、钱志熙、王功权、颜家文、张瑞田等20余人出席了为刘征举行的诗人雅集。也许刘征以针砭时弊的寓言诗和杂文见长,来宾没有浅薄地对刘征进行吹捧,而是结合刘征的创作,指陈当下的种种缺憾。沈鹏回顾了早年对刘征杂文的关注,又引其诗句称道刘征先生的书法观点,最后以读刘征《忧天赘语》为题材作古风《杞人歌》——“世上多忙碌,谁人作杞人?天地岂崩坠,万物固因循。天地若崩坠,断非天地尊。女娲诚多事,忘身一钗裙。后羿焦渴死,谓是主义真。忧患徒辛苦,居安康乐身。有怜忧天者,‘枉为心力勤’。我之所忧者,杞人忧不闻。”一首《杞人歌》令人深思。著名画家侯一民说:“沈鹏先生所说的杞人,他自己是,刘征是,我也是。我们要像沈鹏先生所说,要作杞人,要有忧患意识。哪怕像刘征所说‘堪笑文章等杯水,凤歌谁解楚狂悲’。”《中华诗词》主编杨金亭回顾了与刘征交往的过程,评述了刘征在新、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並赋诗一首:“弄潮大海岂蜉蝣,华彩阳春实富秋。雨雪交加惯长夜,曙光依旧拥书楼。等身著作关民瘼,干世歌吟激浪头。诗骨铮铮松柏翠,年方八十自风流。”

  诗人雅集,自然被诗情弥漫。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张锲以“诗坛宿将,文采飞扬。八十少年,永远健康”书法条幅相赠。《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蒋元明从编辑角度阐述了刘征诗歌、杂文的艺术内涵,表达了对刘征为人为文的崇敬之情。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结合自己与刘征先生的交往,谈了自己的人生体会。他说:“学诗与学做人有着直接和内在的联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派的人,做一个敢说真话的人,做一个对现实社会有点用的人,最好学一点古诗词。过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刘征老就是典型,这也是我的体会。”著名诗人周笃文、颜家文、王功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刘征诗歌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在当今诗坛的影响。书法家、诗人吴震启首先以“诗山共寿,墨海同侪”八字对联表达对刘老的敬重。他引刘征 “多艰不悔剩刚肠” 诗句,并进一步分析,认为“多艰”二字包含了刘老人生的感悟,经历80年的风风雨雨,这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不悔”是执着的追求和品格、意境,“剩刚肠”那就是诗品。刘老的诗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敬重和爱戴?因为刘老不仅有童心,有诗心,而且刚正不阿。诗人最不能缺少的是胆。作为诗人,能说他人不能说,情也;会说诗人不会说,境也,独辟蹊径,这是真境界;但还有最难能可贵的,敢说世人不敢说,胆也。刘老这些都具备。吴震启情到深处,赋诗一首:“刘老曾经雪海茫,而今几树剩刚肠。世风转世犹风化,真诗至真觉诗香。”本次诗人雅集的主持人黄君即兴步韵一首:“诗艺千秋亦茫茫,代有高吟九曲肠。嘉会杞忧今日甚,刘公笔法有余香。”得到沈鹏积极评价的黄君,今天显得十分激动。主持会议时情真意切,妙语连珠,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如同周笃文所说,刘征是穿十八件道袍的通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不仅诗美,书画亦佳。

  刘征戏称自己是“余事做书家”,但他毕竟是学贯中西,笔挟元气的书家,在他的眼睛里,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外在形式,惟有同诗文相合、相映,才能完成书法美学的建立。刘征常写“笺书”,其理由并不复杂,笺书多是诗文稿本,改动的文字,急缓的行笔,可以窥知作者的思绪。因作者并非意在写字,字的正斜大小,可以联而裱之悬诸素壁,又可以裱为册页置之案头,是诗书合璧的一种美好形式。“笺书”需要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夫和敏捷的文思,仅知道临几页帖,抄几首诗的所谓书法家是不敢望其项背的。

  刘征擅画山水,从细秀的皴擦,坚劲的线条,适时的设色,以及画幅的整体构思,极易领略传统山水画的清逸、沉静、壮阔。刘征学画与学书同步,童子功点活了手中的毛笔,即使随意触抹宣纸,也可窥见凄迷的造境,含蓄的意趣,工拙的色块与线条。刘征画笔多流露宋人情趣,北宋山水的超迈雄浑,文人的放达、思虑,在刘征的画境中委婉流出,合着生命的节拍,放射出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光芒,凸显出“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苏东坡语)的境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