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进旺,别名大石,提起这个中青年山水画家,美术界很多人都知道他。近年来他的绘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因而受到了同道们的赞扬,他的作品也得到有慧眼收藏者的青睐。
数年前,我应邀在福建厦门举办先父“陈子庄遗作展”,在几天展览期间,我偶然结识了大石,这次陈子庄作品展是厦门高层次的画展,并由厦门文联,美协举行“陈子庄艺术研讨会”,厦门美术界近百人参加学术研讨会,大石也欣然参加。这次展览无疑是大石难得的学习机会,他留连在美术馆展厅里,吸取前辈大师的艺术营养。大石君给我的初次印象,待人真诚,言语中不时流露出书卷气,举止谦恭脱俗,还有他对绘画的热爱之情。而后他赠与我一册《石进旺山水集》,拜读后很感叹,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文化有功力的画家,而且他的人品与画品是和谐统一的,“画如其人”。他画幅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显示出一种清洁的境界,也表达了他的真情实意,画幅里没有见到俗气,作气,更没有挠耳弄姿之态。
随后几年里,我常与大石君谈论绘画方面的话题,他总是开诚相见,快人快语,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见解,使人听之耳目一新,对传统文化也作过深入研究并身体力行,二十多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传统绘画的研习,不断地吸取先贤们的艺术精蕴,凡是优良的东西,他都予以吸收并消化变为己有,存储于胸中。但是,大石学习古人从不盲从,学古不泥古,他深知“师前人之心,而不师迹”的道理。后来我才知道他与绘画的渊源,原来大石从小生活在风景秀丽的边陲新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二十个春秋,受大自然的陶冶,少年始就喜欢舞文弄墨。虽然他家境困苦,无钱购置纸笔墨砚,但他仍未改变热爱绘画的初衷。二十年如一日,大石吃苦勤奋的治学精神,令人叹服。
大石曾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国画系,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学习,临摹过众多古画,读过很多关于绘画,美学,文学的书籍,天长日久,他的心灵受到熏陶和启迪,为他今后绘画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去年,我读过《大石诗集》,在那一首首平淡无奇的诗句里,包涵着大石对家乡的眷恋,诗句里体现他对大自然一草一木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都毫无掩饰地彰显出来。读他的这些诗句,总是给人一种向往生活的惬意心情,并将你带到大石的精神境界中去,与其同乐,美哉!大石心里清楚,一个画家不读书,只埋头作画,哪怕磨穿铁砚,最终只是一个“技术性匠人”,称谓“画匠”,不是画家,更不是艺术家。想要在画坛有所作为,没有高深的学识,没有深邃的艺术思想,没有博大胸怀,并不断开拓视野,那么将是不会有前途的。
大石一生注定只有画画,没有另外的路可走,但是绘画需要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大石知道,画家首先要有吃大苦的精神,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学而有成,立志当一个苦行僧,要清心寡欲,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历来画家是崇高的职业,是灵魂工程师,绘画启发人的善心和仁心,净化人的灵魂。画家自身要进德修业,艺术才会日有所进,而大石正是这样一个修行者,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里,要潜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并不多见,人要经受住各种诱惑,特别是物质生活的诱惑,这实在是考验一个人的意志。目下众多画家水平不高,心思却用在如何自我“包装”,不吝惜各种手段加以炒作,这种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风气愈演愈烈,由此很多人得了“流行感冒”,特别是一些无本之木的、水平低劣的画者,到处招摇撞骗。作为一个保持清醒头脑的画家,决不会急功近利,仍平心静气地辛勤耕耘,这叫“天道酬勤”,愚以为,画家应以追求自己艺术为宗旨,不应以追求物质为目的,这才是正道,因为画人与商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话已不合时宜,不符合当今的现实状况,有识之士自辨之。
我们还是回头看一看大石艺术活动的概貌,2001年,大石在厦门举办了他的个人画展“大石山水作品展”。他的画展在厦门画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展厅里的巨幅山水画,真是大手笔,画面中的千山万水气势宏伟,行笔流水行云,八面临锋,确有扛鼎之力,笔墨水色浑然一气,让观者惊叹不已。业内人士对此次展览评价很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洪惠镇先生这样写道:“……陕西画家石进旺不趋时势,专用古法……用之写生较新法真实亲切,当今痴迷古法已不多见,此道寂寞,识者尚寡,数十年后必受关注。”2003年仲秋,“大石山水精品画展”又一次在厦门隆重开幕,一百幅山水作品,无论是隽永的小幅山水和精美的长卷,还是大气磅礴的巨制山水,其表现手法各异,构图立意新颖,这些作品都是大石几年来匠心独运,风格独具,呕心沥血的佳作,使观者大饱眼福。1995年,他为厦门美协创作了14米巨幅《江山如此多娇》、9米巨作《江山揽胜》为厦门巨幅山水之最。《武夷胜景》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大型画展,获得优秀奖,并由中国书画艺委会推荐为2004年中国书画百杰,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优秀画家》选集。2004年,大石四幅山水条屏在北京中贸圣佳十周年的大型拍卖会上被成功拍出,深得收藏者喜爱。2005年9月,“大石山水画展”在四川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当天,四川美术界同仁以及省、市画院很多画家前来观看了他的画展,参观者络绎不绝,得到同仁们的高度评价,成都一些收藏者订购了大石的大小山水作品十余幅,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以及报纸等媒体都报道了大石画展盛况。著名美术家,原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八十三岁高龄的吴凡老先生也兴致勃勃来到展览厅,由我和大石陪同吴老先生观看了此次展览,吴老先生慢步观看了大石的所有作品,他看得非常认真,近一小时才看完这些画作,吴老先生感慨地对大石说道:“很多年来,我都没有看过画得这样好的传统山水画,你的笔墨和技法都非常好,在传统画上下了很大功夫,现在能够静下心来用传统技法画出这样山水画的人,实在少见。看你的画都不想出来了。”次日,吴凡先生又来到美术馆展厅,他赠送自己的画集《吴凡艺术》与大石以作留念,并勉励他继续努力,要师造化,将来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大石师法古人,取其精华,已形成自己的面貌,他从不局限于某一家。很多作品里有龚贤的朴茂,又有石涛的淋漓,还有黄宾虹的浑厚,总之各家各派的技法都有。我见过大石仿北宋画家范宽、荆浩、郭熙、关仝等人的作品,他在把握传统技法的语汇是很成功的,笔墨非常娴熟自如,线条流畅富有质感。他领悟了古人用笔用墨的真谛,不难看出他是下了一番苦功的,非一朝一夕能达此境。大石有着坚实传统技法的笔墨功底,又有着对大自然的真实感悟,他善于集思广益,融汇百家,凡是传统里优良的东西,都会融入到作品中。他始终坚持“深入传统,广采博取,独持己见,一意孤行”的独立思想,依然在大自然生活中苦苦寻求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知道需要长时期观察生活,以大自然为师,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来。
子庄先生指出:“笔墨之内有穷尽,而笔墨之外无穷尽。”这就是说画家必须以大自然为师。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搜尽”是指深而广的师造化,最终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才是培植画家感情的地方,“物我相触”才出画境。然而,造化与生活是千差万别的,犹如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不出好的树木一样,而画家只有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才能唤起最强烈的真挚感情,而画画与作诗一样,要先感动自己,最后才能感动别人,绘画作品失之“真”和“自得”,其作品就会空泛,没有生命力,使人见之没有感受。中国文人画最高境界是抒发情感和修养,要达到这种境界并非易事,一幅高级的绘画作品是画家学养,人格,胸怀,气质的总契合,画家之心要与大自然之心紧紧地契合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子庄先生说:“绘画是精神世界的东西,要通过物质画精神,通过大自然画自己。”绘画是艺术,是有着深邃的文化底蕴,不是仅靠有技术性就能达到的,绘画里的物象,不似之似为真似,“不似与似”,对立统一的依据准则就是“中得心源”,就是感情,以情取形,以形抒情,就是舍去不能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部分,通过画家加以高度提炼,浓缩后产生的作品,从而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人云:“山水无性”,“草木无情”,但画家是有感情的,作品中“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同一景物或生活反映到不同的“心源”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创作出不同的反映画家精神世界的作品。
最后,我坚信画家大石的绘画艺术,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视野,在坚实的传统文化中,与大自然之心紧紧契合,在不久的将来,无疑会成为一个有更大成就的倍受关注的画家。
(作者为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