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4版:赏析
3  4  
PDF 版
· 拙朴浑厚 工整秀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拙朴浑厚 工整秀丽
鲁绣发展漫谈
■鲁新 宇全
  山东,古称“齐鲁”,简称为“鲁”。《鲁绣》的兴旺可追溯到2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王充在《论衡》中说:“齐郡世刺绣,妇女无不能”。齐郡作为春秋战国时的立都(今山东临淄一带)妇女们皆善刺绣,可见鲁绣当时的普及发展程度。

  汉初以“锦、绣、绮、縠、■、■、罽”为高级织物,是只供奉封建上层社会的贵物,为此朝廷专门派遣“服官”督办织绣事宜。《汉书》中就记载有“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足见当时齐鲁故国已具备很大规模的刺绣队伍,并且朝廷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在齐都的三处“服官”的生产发展。

  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不同时期的鲁绣作品如《瑶池吉庆图》、《文昌出行图》、《山市晴岚图》、《凤凰牡丹图》等以及山东邹县出土的绣品看,都是采用了传统鲁绣的双合股不破劈的“衣线”绣。“衣线”原为缝衣之用,结实粗壮,用于刺绣,便赋予鲁绣花纹苍劲、拙朴浑厚、质地坚固的特点,这与江南的“苏绣”、北京的“洒线绣”明显不同。艺术风格以色彩浓丽,对比强烈为主,具有典型的民间色彩,注重装饰意韵。针法除传统锁绣、打籽、平绣外,还有网、编、结、套、缀、钉、补、贴、盘金、纳锦、包纱、穿珠、发绣、留水路等多种刺绣表现技法。

  唐代以后,我国北方连年战乱,桑地及刺绣生产都受到严重破坏,大量织绣工人迁徙南方,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鲁绣便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各类工艺刺绣如朵朵奇葩,竞相开放。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山东刺绣厂最早在济南成立。招募汇集了众多民间的刺绣艺人和能手,她们在原本民间鲁绣的基础上融汇了“苏绣”、“湘绣”的优点,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朴素大方、工整秀丽的艺术特色。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老艺人王玉珍一件机绣作品《菩萨受经图》在1956年2月的“全国刺绣会议”上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件作品绣技精致,针码长而不乱,与传统手绣不相上下,在全国很快得到推广和发展。在原以长针、直针、圆针三种基本针法基础上,又演变出近百种针法,对丰富我国刺绣艺术宝库和推动我国机绣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影响和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力量。这期间她们绣制了毛主席的手书《采桑子》得到周总理的赞扬,并用发丝绣制了徐悲鸿的《奔马图》及邓澍、侯一民的《各族人民大团结》等巨幅画屏。之后随着山东各刺绣厂的兴起,刺绣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普及。但由于大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日用品生产,缺少了艺术上的探求。特别是近些年来,刺绣业的滑坡,山东许多刺绣厂关闭。鲁绣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又遭到了空前的危机、挫折。

  刺绣艺术家尹延丽,是新一代鲁绣艺术继承和发展的代表。她长期从事刺绣艺术实践和创作,除了对鲁绣技艺熟练掌握运用外,还对我国四大绣系的特点做过精心的研究,退休后仍致力于对鲁绣艺术的探索。特别是在她丈夫书画家杨文仁先生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共同设制画稿和为她作艺术指导,抛开了市场的功利,全身心地投入到鲁绣的探索和追求中。他们认为在江南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越来越趋于细腻、秀润、精工细微且风格逐渐接近的情况下,强化鲁绣粗犷奔放、雄厚浓丽、拉大艺术风格的距离突出自己的特点,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自己设制画稿,布陈针法,组合色阶,反复实践,精心磨砺。先后完成了《剪窗花》、《新嫁娘》、《娃娃戏鱼》、《回娘家》等数十件精美的鲁绣佳作,在表现山东民俗、年画及水墨人物、花鸟题材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保持了鲁绣苍劲朴厚、雄健粗犷、浓郁、强烈的北方民间气韵,又注入了精细、清丽的南绣长处,并大胆地采用了棉线、丝线共施,手绣、机绣并用的对比手法,既表现了物象不同的质感,又增强了刺绣艺术的感染力,将鲁绣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