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看,环太湖沿岸显然是一个非常有特色、值得学术界穷研深究的地区,这一区域不仅是中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文化积淀最为丰厚的人文渊薮,环湖诸城镇于经济文化两方面均有着不俗的面貌。刘丹青生活的浙江湖州市,就是环太湖沿岸惟一以“湖”得名,有着2300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湖州风光旖旎,人才辈出,历代书画之风犹盛,曾经孕育出曹不兴、钱选、赵孟頫、管道升、赵雍、吴昌硕、王一亭、沈尹默等彪炳艺史的大家。遗风所及,惠泽后人,与杭州、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城市在地域与经济诸方面都保持着十分密切往来的湖州,和这些城市一样有着高速发展的经济,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经济繁荣之下的湖州不燥不火,依然保持着幽静舒缓、平和从容的风习,街上行人的步履总显得从容不迫,生活的节奏总透着几分闲适舒坦,与躁动不安、喧嚣尘下的大城市保持了若即若离的距离。置身其间,丹青也总是那样闲雅淡定,持有一分与中国书画彼此吻合的心境,在工作之余,置身书斋,以自己的节奏习练着书画,以自己的体悟增进着识见,看山读书,作画临帖,悠游其间,尽享畅神之乐。
丹青弱冠之年即师从书画名家谭建丞先生研习书画。被李苦禅赞誉为“江南书画第一擘”的谭建丞,原名钧,以字行,别署澄园、谭今,湖州人。谭建丞先生研究书画八十余载,学识渊博,造诣很深,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尤精佛像。笔墨简朴,尚气势、重整体,作品风格浑厚雅瞻。亦工书法,精篆刻,善诗文,与邓散木、张宗祥、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余任天等书画大师过从甚密,共研艺事。谭建丞先生对淳朴厚重的丹青青眼有加,视若己出,悉心指授,并介绍丹青去沙孟海、陆俨少、陆抑非诸师处聆听教诲。丹青随侍谭建丞先生前后16年,耳濡目染,获益匪浅。丹青自号“思澄子”,颜其斋曰“思澄室”,即本于对恩师的深深感念之情。1995年谭老仙逝后,刘丹青又师从潘韵、金鉴才先生。三位先生均强调全面的传统修养,讲究矩矱,重视法度,丹青谨遵师训,恪守诗书画印并举之道,步步为营,逐渐推进,正途以不罔,厚积而薄发,以小得自满相戒,以大成之境为的。
丹青工于书,由书而画,其书法于楷行用力最深,体会最切,中规中式,随意而沉稳,存晋贤韵致。其山水,落落大方,清丽而浑融,有宋元风神。丹青画梅,千花万蕊,疏影横斜,得其韵度于清丽间,精神雅逸,飘然不群;丹青画竹,游泳于矩度之中,奔放于形迹之外,沉郁顿挫,婉转低回,不欹侧怒张,不露锋芒圭角;丹青画兰,气韵为先,偃仰有势,天然高洁。丹青还常画水仙、松、菊等题材,无不清隽明润,气静机圆。
与时下一些强调“视觉冲击力”的创作不同,丹青的书画作品以“传统”的面貌呈现,毫无张扬之处,然细观之下,在含蓄沉着的线条和儒雅平和的颜色中,是中国画本质精神的流淌,惟有细细咀嚼品味,方能体悟到内里的妙处。
数年前,金鉴才先生为《刘丹青作品集》所作的序言中称“其为人也,性淳厚,思敏达,好读书鉴古,访师交友,遂得开拓胸襟,变化气质,成长见识,蕴含品格,故下笔辄能摆脱当世名家习气。书画固小技,而其得以传而进乎道者,亦凿凿明矣。”生活中的丹青不以书画为业,故反而以悠游闲适的心境沉潜到传统中去,呈现出古雅、蕴藉的绘画品质。
丹青并非“科班出身”,却达到不亚于“科班”的成绩,这让人不得不省视现代的美术教育方式。西方现代教育模式的引进,为批量生产美术人才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但另一方面,被视为“落后”的传统师徒相授的形式,却也有着前者所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教育模式相对强调学子的灵性和悟性,因材施教,师徒间从为人处世、人文修养到书画技法的潜移默化式的传授,作为学生,受益往往胜过现代学院式的教育,当然对老师的素养、能力和见识的要求也相对要高。丹青在艺术上所获得的成绩可以视为传统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和优势的一个鲜活案例。
脱落畦径,丹青忽生。丙戌之岁,丹青搜集近年佳作,假杭城恒庐美术馆举办个展,我与他结交有年,心仪其为人,激赏其书画,遂撰此小文,以兹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