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画创作中,我比较热衷于现实主义题材,又特别热衷于表现自然风景。应该说,自然是和我们人类最密切相关的。人类的衣、食、住、行全部取之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可以说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同时,自然又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在劳动中或劳作之余,又把自然作为欣赏的对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古诗再形象不过了。所以自古以来,中外美术家都乐此不疲地表现大自然。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西方的风景画,都是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末,法国十九世纪乡村风景画到上海来展览,一些画中所表现的乡村早晨那薄薄的雾霭,湿润的草场,使人站在画前,仿佛可以嗅到牧草的芳香,可见画家在创作中融入了多大的热情和深刻的体验。村庄、水乡、街道,这些人类造物也称第二自然,是人类的艺术创造,已和自然融为一体,当然也成为画家表达的重要对象。我喜欢画西湖、西溪,也喜欢画周庄、西塘,包括杭州的老巷。我喜欢现实主义的题材和创作手法。我认为,现实主义题材和创作方法仍然是人类艺术创作的主体,是永远不落的太阳。
杭州西溪是我新发现的“兴奋点”。2003年夏,我第一次进西溪,当时西溪还未被开发,那水网交错,杂草丛生的野荒环境,令人“恍若隔世”。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边,竟然还有这等荒蛮的湿地,这使我格外兴奋。人类对自然“开发”得太过分了,像这样开发得“不够”的自然反而很少了。从那以后我经常深入西溪湿地写生和收集素材。我觉得“野”是西溪的最大特点。“野”即是自然的原生态。“野”说明人类对它的“斧凿”较少,还保留着自然的原汁原味。在《野塘春晓》这幅画中,我选择了一个小鱼塘。鱼塘虽小,但野味十足,因年久失修,堤埂塌陷野树丛生,有的已倒在水中。这幅画尺幅不大,而小幅油画在于小中见大。选择题材也是这样。场面不一定要大,场景大了,细节反而小了、少了,而有些对象,感人之处却在细节。
这幅画除表现“野”外,第二个“画眼”便是“春晓”。鱼塘小而野,未被春忘却。当春风掠过它的上空,野树们特别兴奋,显得生机勃勃;就连水下的鱼也为春的到来而活跃,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鱼就更先于鸭了。所以,我在笔墨上着重描写春风中的野树,初春萌发的树叶在风中舞动,似乎有“飒飒”的声音。不经意处,出现一弯涟漪,可知水下动静。在表现这些对象时,我尽量使绘画语言丰富一些,正如在戏曲中,应用不同的“曲调”表现不同的情绪,或悲哀,或激昂。我不赞成追求一成不变的所谓“油画语言”,其实“油画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中,重要的是如何表现好对象。
这幅作品入选了最近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风景·风情’全国小幅油画展”。这次展事从全国共征集到5181幅来稿,经11位评委两轮严格的评选,最后只选了275幅展出,展出比例只占来稿的5.3%。真可谓“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