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古代工程史上的壮举,除了万里长城,就要数京杭大运河了。大运河南到杭州,过钱塘江后连接东海。我从小生长在江南这块江河纵横、小桥流水的土地上,对运河情有独钟,1998年创作的油画《水巷渔市》,画的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对卖鱼桥一带的印象。这几年我常去运河边,追寻童年往事,收集创作素材。
1夏天的傍晚,和往常一样,我去运河边采风的最后一站就是拱宸桥。这座桥有300多年的历史,造型古朴,是杭城最高、最长、最宽的三孔石拱桥,有江南运河第一桥的美称。桥下来往的驳船卷动着气流,给桥上的人带来阵阵凉意。这几年运河东岸的旧房子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望不到尽头的运河公园。西岸是等待改造的老宅,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太阳下山了,桥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爷爷带孙子看拖船的,长长的船队,像条巨龙,由远而近,穿桥而过;有初来杭州的民工,带着新奇而又陌生的眼光,环顾周围的风景,感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魅力;有附近的退休职工,晚饭后他们来到桥上,纳凉看景,说笑话发牢骚,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桥上还有倚着石栏谈情说爱的、上下班匆匆而过的人们,总之蛮热闹。我坐在桥头把一些生动的瞬间记录了下来。
眼前晃动的人群,常阻挡我的视线,可惜在桥上我没法后退,“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就倒退20米,停在空中,桥上的人即尽收眼底了”——无意中的假设,使我眼前一亮,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一幅把单个画面串联而成、栩栩如生的纳凉场面。我很激动,像发现了“新大陆”。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而这个距离是想象出来的,其实想象何止产生美,我陷入了沉思……
2之后我又多次去了拱宸桥,我把近几年在拱宸桥畔收集到的照片和资料作了比较,意外地发现仅几年时间,运河的水变清了,运河两边的环境更美了,人们的穿着打扮、生活习惯也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而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在桥上,年轻的母亲一边喂奶一边聊天的少了,推婴儿车的多了;民工兄弟光着膀子抽烟的少了,拿着手机拍照片的多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把这些反映当今生活的瞬间定格在我的画面上,若干年后也许就成了历史的见证,这也是我画“纳凉图”的原因之一。
我体会到只有真诚地热爱生活和艺术,才会去努力,去追求,正如徐悲鸿先生所说的“尽精微,致广大”,只有脚踏实地地在生活中尽情探索认知,画家才会胸有五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丰富的素材,我在构思的过程中,涌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井喷”之感。
3开始构图的时候,我压根没有想到最终会画成长卷,内容决定形式,一般的构图觉得不过瘾,一一被自己否定,唯独超宽银幕的横构图才能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以前曾经画过大尺寸的、大场面的油画,但长卷式的油画还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第一步是挑选素材。人物造型要有个性,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第二步是分类:1)退休职工,2)民工,3)儿童,4)青年。第三步是确定出场人物,有些人物造型虽然很深动,但因内容雷同,只能割舍。第四步是构草图,要考虑的问题有:1)重点刻画的人群,2)人物之间的关系,3)人与景的联系,4)画面的节奏起伏,疏密变化。这些,有时是交替进行的,如画中间背对观众拍风景的女孩,现有素材不是很满意,我去西湖边找过,要么角度不对,要么光线不对或者姿态不美,现在画中的形象是在钱塘江边观潮时拍到的素材。
构草图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在创作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许多问题都要在草图中确定下来。第五步是定尺寸,因画室的条件有限,画的长度定为4米,画中人物的位置安排,常为几个厘米而绞尽脑汁。最后按10∶1的比例画了一幅很详细的草图,为了赶时间,我尝试了省去画素描稿的过程,我把素描稿中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放在草图中解决,一类放到色彩稿中去解决,然后我把草图放大10倍,直接上了正稿。
4人们在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往往是画家想象不到的,有的就是想到了,请模特来表现也很难办到。如画中间穿着白背心,抬着头和大人对话的小女孩,这个小不点在情与景的呼应中,就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衔接作用,如果让一个两三岁的小姑娘在灯光下给你当模特就相当困难了。现在画中的女孩,神态也好,动作也好,十分可爱,我很幸运“得来全不费功夫”。之后,我曾十分留意,希望能发现类似的生动画面,但是很遗憾,再也没有碰上过。在成功的背后,是有许多教训的,以往在采风的过程中,由于一时的疏忽,一些生动的画面没能记录下来,之后就是花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如愿,因而留下遗憾。
画中坐在轮椅上的长者及推车的少女,都不是生活中的原型,这种情景,在桥上以及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常能碰见,但要找到合适的画面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艺术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必要时还要请模特儿。我请的模特都是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便于交流,容易入戏。画的中右方是一组退休职工,傍晚在桥上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上个世纪,拱宸桥一带是杭州轻纺工业的中心,那时候他们是这里的主角,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他们喜欢在桥上乘凉聊天,无拘无束,就像在自己的家门口一样。他们中有的像我的父辈,有的像我的兄长,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难忘经历。为了刻画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我确实花了不少功夫,出现在画中的几位,基本上都是生活中的原型,有的豁达,有的寡言,有的直言不讳,像是在议论一个大众关心的话题,展出后,可能会引起争议。在这里我想说,我的本意是:这些曾经辉煌过的老人,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昨天他们是新中国的建没者,今天他们是大运河变迁的见证人。
5《拱宸桥头纳凉图》在去午12月举行的浙江自然油画院10周年回顾展中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在此表示谢意,同时我十分感谢我的老师汪诚一教授,他看了此画,很直爽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开了一帖良方“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在中间做文章”,根据汪教授的意见,我在色彩关系和素描关系上都作了调整。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