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视点
3  4  
PDF 版
· 书法“海啸”
· 水流花开处
别样风情来
· 文脉传承
· 当代呈现
· 广东作家书画院在穗成立
· 第十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作品展在香港举办
· 品茶品画品春色
· 南北对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书法“海啸”
海派书法晋京展侧记
  本报北京讯 记者 蔡树农 1月11日,“海派书法晋京展”如期在中国美术馆盛大揭幕。由于采访任务冲突,我迟至13日下午才匆匆赶到。这也好,看一看迟到的“海派书法晋京展”极可能从一侧面更准确真实反映展览的本来面目。对“海派书法晋京展”来讲,其展名就充满了诱惑性、新闻性。

  最吸引我的是展览的前言。未过多自我吹嘘的文字中,竟有一段不是一笔带过的自我反省,即指上海中青年书法梯队人才的严重缺失。公开承认上海书法在当代书法创作领域领先地位的动摇。仅凭此点,海派书法的“海性”足以折服观众的眼球。观众对海派书法的热切愿望或相左意见,会化作风平浪静的海面而轻轻吟唱。在现场,碰到上海《书法》杂志原主编周志高、上海书协办公室主任杨永健,攀谈得知,12日的“海派书法”座谈会非常成功。大家都说好的,没有说差的。我想,上海书法界的智慧策划不能不说是事半功倍的“尖端武器”。不自恋的宣传手段既能赢得同情,还能博得褒扬,譬之为一场酝酿已久的书法海啸,应属常理。

  13日是星期六,与美术馆3楼依然摩肩撞踵的“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展”观众比较,“海派书法晋京展”的观众明显稀冷,但还算有人气。观众的步伐不紧不慢,占据5个大展厅的书法篆刻作品让他们眼花缭乱。我和他们一样,随着步伐的迈进,我的感觉也翩翩起舞。

  海派书法倡行的上世纪初中叶的海派书法健将,几乎全系“海漂”族,尤其以江浙两地输送人才为最多。即便今日的上海,书法骨干仍以江浙裔书家后代称雄。上海确曾敞开过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了国内一流的书法篆刻精英。它在近现代书法史上的贡献:一是毋庸置疑,二是声势浩大。“移民”书家缔造并创造了海派书法。重温海派书法辉煌,无论从书法市场、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视野,都可以带来意味深长的启迪。但海派书法何以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一直呈下滑趋势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尽管它有缺少江浙两地拥有书法篆刻艺术学院的遗憾,然而《书法》、《书法研究》两本国内创刊最早的书法类杂志,像两面旗帜深刻影响着上海书界,更影响着全国书坛。况且,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优越条件,完全具备经济与文化两条腿走路的一切要求。一度走得也很好,怎么走着走着,突然就在“江浙沪”中落伍了?“江浙沪”有三水,缺“沪”水的“海”恐怕真的难以力争上游了,但江浙大潮却势不可当,奔涌向前。

  眼睛回到展厅,发现陈佩秋、丁申阳、刘一闻、徐庆华、马双喜、金霭位、宗方、张卫东等人的字比较出色。大字不是上海人所长,容易理解。中小号的字上海人也普遍写得俗气、习气、软气则值得警惕。看上去典雅遒媚的上海篆刻比书法强。高式熊、韩天衡、刘一闻、徐正濂、童衍方、吴承斌、蔡毅强、吴颐人、矫健、李文骏、徐镕、徐庆华、张炜羽等人代表了老中青三代不同风格追求的创作水平。如果说海派书法呈强弩之末的话,海派篆刻大有长征接力的勇猛精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一千年前的一声浩叹,折射了海派书法的盛衰荣枯。完整的海派书法应该这样书写,没有衰便没有盛,没有枯便无所谓荣。

  “海啸”过后能立马赶海的人,才是海的骄子,海的女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