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鉴藏周刊
3  4  
PDF 版
· 苏富比拍卖中国沉船瓷器 百年前贸易历史又见天日
· 资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苏富比拍卖中国沉船瓷器 百年前贸易历史又见天日
  2007年1月底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对全球收藏界来说无疑是一大热点。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约7.6万件中国清代青花瓷器于1月29日至31日在这里拍卖,而在拍卖之前举行的3天展出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瓷器爱好者。

  这批“海捞瓷”是从一艘沉睡在南海海底近300年的中国商船上打捞上来的,通过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瓷器中包括青花茶具、瓷盒和彩釉人像等,品种繁多。从形状和图案可看出,这批瓷器专为欧洲市场特制,部分瓷器上还有雍正年制的落款。大部分瓷器都产自中国赫赫有名的瓷器重镇景德镇。在这次拍卖前举行的预展会上,苏富比拍卖行中国艺术品专家卡若莱·舒尔顿女士说,国际收藏界对此次拍卖十分关注。据称已有不少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及新加坡的藏家商贾表示将参加竞拍。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清朝政府并不鼓励对外贸易,但从1999年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这个陶瓷商船看,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惊人。”舒尔顿女士一面把笔者引入陈列着数千件中国瓷器的大厅,一面认真地说。她指出,谈到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上的往来,人们提到更多的是中国丝绸,但至少从这整船的货品上不难看出中国瓷器当年在欧洲已经颇有名气。据说,17、18世纪时,欧洲的皇宫贵族、商贾名士很崇尚中国瓷器。当时多数人不可能到达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但在家里摆几件中国瓷器,喝茶、吃饭能用上来自中国的瓷器似乎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次从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瓷器中不但有专门针对东南亚市场的茶具,亦有瞄准欧洲市场的杯盘碗碟。舒尔顿女士说,那些外表涂有咖啡色釉料的茶盅是东南亚市场很受欢迎的瓷器。描绘有欧洲、很可能是荷兰风景的盘子,似乎是当年“来样加工”的产品。而在沉船甲板上发现的瓷啤酒杯,无论是从器型还是欧洲风土人物的图案看更具“来样加工”的特色。专家分析,啤酒杯上景色与荷兰小镇席凡根或瑞典的哥德堡十分相似。带有明显波斯图纹的青花瓷盘显示,当时中国商人已经与波斯有密切的商业往来;而另外一些盘子从图案设计上看有日本的风格——除了青花图案有日本风土人情之外,青花镏金也是日本当时的一大特色。虽然历经近300年的海水侵蚀,镏金已经被泡掉,但经专家指点,还能够看到星点金光和镏金留下的线条。在这个23米长、8米宽的木船上,人们甚至发现了一些“康熙通宝”字样的铜钱、虎面吉祥物和一枚有“潘廷采印”字样的私人印章等物品。

  当时,中国商人就和现在一样与南洋和欧洲的商人签订合同进行贸易。虽然在这艘沉船上没有发现什么公司印章,但专家推测,出自中国广州著名外贸中心“十三行”的这个潘廷采先生应该是这艘商船隶属的贸易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而且他当时大概曾亲自携带印章押船出海。只可惜这位中国商人也不幸葬身海底,但他的私印却和这数万件中国瓷器成为了中国清代对外贸易的见证。据专家考证,这批青花瓷本来将被运往欧洲,但商船在从中国广州驶往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现称雅加达)途中沉没。据悉,这批瓷器由越南人在越南海域水下270多米处发现。受恶劣天气、强大水流和技术问题的影响,打捞工作持续了两年才完成。

  曾在苏富比拍卖行工作的马凤春女士和从事古董收藏的陈美玲女士说,这些瓷器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了解中国清代与欧洲的贸易颇具参考意义。但由于受到海水侵蚀和渔民拖网打捞的破坏,不少瓷器多少有点破损,没有破损的瓷器其釉色也受到一定破坏。来自中国上海的一位严姓收藏家谈到,瓷器价格由年代、品相、器型、纹饰、款识和稀缺程度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这次苏富比拍卖的“海捞瓷”出自民窑,图案和器型投西方人所好,制作工艺未臻上乘,而且数量巨大,一组拍品可能有上千个小碟,在“稀缺”这个环节上不占优势,这些决定了它们的价格不会太高。苏富比拍卖行把这批瓷器中唯一一个方形青花瓷盒定为重要拍品,预估价为1万至1.5万欧元。严先生分析说,方形瓷盒在拍卖市场上十分少见,这个瓷盒四面所绘山水人物也很生动,但它似乎原本应该有个盖子,缺了盖子估计会影响到它的最后拍卖价。

  据悉,到31日拍卖会结束,中国清代民窑青花瓷器拍卖总价达300万欧元。索斯比荷兰分公司总经理马克·格罗说:“我们对拍卖的结果相当满意,它表明收藏界非常看好中国清代瓷器。”(马建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