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在大多数人的直觉中是艺术的沙漠;农村老太——给人的印象是勤劳吃苦、操持家务的能手;农村73岁大字不识的老太太——我们能想到的只有那些在家门口操着家乡土话捂着铜炉晒太阳或是在城市马路上裹着头巾挂着香袋鱼贯而行的进香大军。农村老太和艺术是绝缘的,如果硬要把它们沾点边,不外乎其中有些手巧的能绣个鞋面剪个窗花捏个面人什么的。不能怪我们如此来形容农村老太,我们从各个渠道接受的资讯和所见到的事实就是如此。
然而,“梵高奶奶”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对于农村老太的思维定律,真真地让人眼镜落地。一个在农村生活了70年的老太太,没有文化,也不会画画,却在古稀之年为了解闷,逗孙辈开心,涂画出了后来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赞美的画。
最初知道这件事是在网络上,当时也就一笑了之。因为这是个需要娱乐的年代,网络既然有“天仙妹妹”“芙蓉姐姐”,为什么不能再热闹点,有个级别更高的“梵高奶奶”呢?再后来,经过网络、媒体慢慢的挖掘直至近期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采访对话以及在香港举办的个人画展,才明白这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她的画看上去很美。独具视角的构图,体现出老年人向往完美和饱满的追求,抽象装饰意味的图案带有大师手笔,线条和块面的搭配让人叫绝,单调的工具营造出了别致的肌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色彩,艳丽却十分协调,明快却不失凝重,对比强烈,中间层次的调和恰到好处,看了特别养眼,舒服。但用这些来形容常老太的画,还是觉得有点隔靴搔痒,触不到点上。我们没必要讨论她的画应该归类于装饰画还是农民画的范畴,她们应该是专属于其个人的带有鲜明烙印的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艺术品,其中体现出的绘画语言应该会让很多接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熏陶的人感到震撼和汗颜。
欣赏这些作品,我有种如同抚摩婴儿肌肤般的感觉。很稚嫩,却充满朝气;很天真,却孕育着成熟。让我们充满喧嚣和烦躁的心,能得到暂时的平静和安宁。虽然画面上画的都是些农村里常见的花草、庄稼和景物,但通过常老太的心灵表现,比真实的更多了一分恬静和美好,更让人向往。常老太就好像一个高超的设计师,用中国农村的蜡染粗布,裁剪制成了一件件流行时装。最土的东西结合最时尚的东西,这就是最夺人眼球的元素。
常老太在她70岁以后的生命所绽放的绚丽将辉映她的一生。在她偶然拿起蜡笔如同初生牛犊般投身绘画艺术后,为我们展现了天赋在绘画创作中爆发的巨大威力,甚至有可能引发一些在艺术创作上一筹莫展的画家从此以后弃笔从农。构图、造型、色彩等等理论与她风牛马不相及,然而在她捏着蜡笔信手涂鸦之间,却又轻描淡写地将这些理论化为幻境,融会在图画中,这是多少人穷极一生梦寐以求的境地,而常老太却天生具备。看了常老太的表现,我对周星驰在《功夫》里表演的“学武奇人”不再觉得荒诞了。看来,世上真有奇人!
从专业上很难解释“常老太现象”,只能把她归结于这个世界隔一段时间总要出现的让人感到困惑的事件里。常老太的画在她生活背景的衬托下,越发显得魅力十足。假设常老太能在花甲之年就发现这个天赋,我们的惊喜便会提早十年,而常老太也能多出十年的艺术生命。
法国著名摄影师斯鲁本说:“常秀峰和我一样,都不是在用机器和画笔展示艺术,而是在用心。”是的,用心。很多人都在用心,但他们的心有很多的诱惑和欲望在干扰,所以,他们无法达到常老太的境地。也许,媒体广泛的关注,就是对老太太才华的最大的毁灭,不是已经有人在电视节目里询问老太太“有没有想过到正规的美术院校去学习?”并且把她的画和梵高的画作比较,让老太太说出了一番豪言壮语。真想不到,在中国第一个敢于和梵高叫板的竟然是一个来自河南农村的73岁的老太太!并且,已经有来自荷兰等国外的收藏爱好者在网上留言希望能出资收藏常老太的作品,不知道一旦见到了花花绿绿的美元、欧元,老太太是否还能以专注的童心绘出这些淳朴的画面?
但愿奇人自有奇人的定力,不用我们这些俗人瞎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