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视点
3  4  
PDF 版
· 坚持中国画本体精神的纯粹性
· 重构国家美术示范体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重构国家美术示范体系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新春访谈
  中国美术馆在历史上一直得到美术界的厚爱,这是我这个馆长的光荣和幸运。美术界无论老中青,都对美术馆非常关心,抱着很大的期望。各个年龄的人士所抱的期望也有不同。老一辈艺术家希望美术馆成为他们辛苦创作作品最好的献宝圣地,让艺术品发挥、提升社会审美水平的作用;中年艺术家注重美术馆在美术文化的引领上的作用,学术性、文化性的更新示范作用;年轻艺术家希望美术馆关注艺术创新,成为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平台。美术界对美术馆的向往和关心,这是中国美术界的好传统,如何能够对美术界的期望用自己专业水平和能力回报美术界,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范迪安

  采访理论家出身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从某种意义上说要轻松得多。因为他很多的谈话只需要常规的记录,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在谈到中国美术馆馆建时,范迪安说,我当馆长以后始终在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

  调整展览结构

  以往中国美术馆每年办展占80%是接应来展的。从2006年开始,我们作了调整,加强了自主策划展的投入,也加强了和其他学术机构的合作。从结构上对整个展览的布局作了调整,形成了自主策划展占三分之一;与各地美协合作共同办展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才是接应机构和个人展览的格局。这个结构的调整,使举办展览的自主性、学术性大大加强了。因为有了更能体现中国美术馆自主性、主动性的姿态,展览的水平、质量相应也得到了提高。事实证明,这一调整受到了美术界的欢迎。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人们不是没钱办展览,而是希望中国美术馆办的展览能反映美术发展、创新这样一种学术倾向,这个是很重要的。从2006年以来,如2006年春天搞的“东西南北油画邀请展”、“农民农民”展览,以及一批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都起到学术导向作用,能有分量地反映艺术家的创造力。

  一年来通过努力,在营造中国美术馆的审美文化氛围,办馆观念的转变上有了变化。办馆为艺术服务,为公众服务,某重程度上,后者更为重要,要以公众的需要为核心来筹划。和谐时代,各方都在关注公众。人们被影视、舞台、网络等各种文化形式所吸引,美术馆相对于这些动态的热媒体,是静态的、深度的、美文化的精神园地,这就是美术馆的文化特征,我们要为这个园地作努力。

  重视收藏

  现在馆里有近7万件藏品,这是历史积累的成就。这个数字在国际美术博物界也是有分量的数字。但仍不能满足,一个馆的典藏是大馆、强馆的重要指标。大馆的大是藏品多,强馆的强是藏品有质量。所以我们一直在争取中国美术馆在已有的积累上着力打造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系列收藏,特别是要加强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捐赠收藏,如2006年收藏的赵望云、莫朴、文楼、陶一清等一批老艺术家;另一方面,对当代非常活跃的美术创作,也要创造条件弥补在收藏上的不足。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

  这是中国美术馆连接社会公众的主要纽带。坦率地说,20世纪以来,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我们有几分之一的人有进博物馆、美术馆的习惯?所以我们一直重视在公众教育方面的投入,如每周专家讲座常年不断,以及打造志愿者队伍等。

  专业队伍的建设

  在中央美术学院设立艺术管理系之前,实际上我们没有关于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教学体系。包括我本人在内,都不是博物馆专业出身。所以就遇到了如何提高素质和自身能力的问题。现在面临的情况是,机会很好,中国对世界有强烈的吸引力,引动了世界各国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前来交流。我自己的感觉是要抓住国家文化外交的大好形势,和国际上一批著名的艺术馆开展交流、引进,同时也把自己优秀的艺术成果推出去。

  (本专辑特约撰稿:肖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