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色彩与奥林匹克”为主题,这一主题的意义是什么?
靳尚谊:本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 “色彩与奥林匹克”。这一主题中,“色彩”是一个象征性的词汇。它代表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也寓意艺术与美,以及反映在艺术中的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奥林匹克”是人类体育运动最重大的盛会,更代表一种崇高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人类和平竞技、共同发展进步的理想,这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哲学。倡导人们以身体、意志和心灵的整体平衡,实现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勇于接受创造更高、更快、更强的极限挑战。以寻求更高质量为准绳,以饱满的激情体验生命之火熊熊燃烧的快慰,焕发人类极其宝贵的精神能量。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概括。在奥林匹克精神鼓舞下,2008年北京双年展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行,艺术家们将运用绚丽的色彩,绘出大千世界,塑就众生百态,为展示力与美的2008·北京奥运增添光辉。参展的艺术家们在这一宽泛的主题下,有广泛的选择题材、体裁和样式、风格的自由。作品可以与体育竞技有关,也不局限于体育运动题材;主要要求艺术家们从奥林匹克倡导的人类和平、和谐、共同进步的精神中获得启发和力量。勇于创新,从当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当下生存状态,反映他们的渴望、期待与理想的艺术作品,以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展现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
这一主题实际上是十分宽泛的,能给予艺术家足够的创作空间。从内涵上讲,奥林匹克的精神也包含了人文关怀,延续了第二届北京双年展的内涵。
记者:2008年北京双年展邀请艺术家及评选作品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靳尚谊:国外、国内特邀的原则和标准与评选应征作品的原则和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所有参展作品都要求符合“色彩与奥林匹克”的主题,都要求既在内容上体现艺术家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思考,也在艺术语言上有新意。“色彩与奥林匹克”本来就是个很宽泛的主题,奥林匹克精神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精神的范畴,实际上也涵盖了人类很多美好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相对来说,对国外特邀作品的要求比较宽松,只要不违背人类共同的真、善、美原则,在艺术上有一定创造,都可以考虑参展。对国内特邀作品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是艺术家近年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对应征作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必须是有一定新意的作品。
对于特邀作者和上届参加过的艺术家,强调要有不同的面貌,同时又符合本届展览的主题。
记者:前两届北京双年展定位于绘画和雕塑,本届北京双年展的定位如何?因为与奥运会挂钩,必将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会不会将世界流行的装置、影像以及行为等多媒介方式的作品纳入到此次展览当中?
王镛:第三届北京双年展仍然延续前两届的特点,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要形式。我们注意到,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观念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似乎成为世界各国双年展的主流形式。北京双年展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将架上艺术——即绘画和雕塑作为展览的主体。我们认为诸如新媒体这样的新艺术样式虽然拓展了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但并不因此意味着绘画与雕塑失去其自身推陈出新的空间。
在世界为数可观的双年展中,惟有北京双年展坚持展品以绘画和雕塑为主,以区别于其他双年展流行的以装置和视像为主的形式。这已经形成北京双年展与众不同的品牌特色。当然,北京双年展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兼容的而不是排他的。任何有助于升华主题、抒发情感的艺术元素都不会被断然拒绝。展览的雕塑部分,有一些向装置延伸的作品;绘画部分,有些作品与摄影相结合,并广泛运用综合材料,融合多种元素与技法,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总之,参展作品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技法创新,风格新颖,多角度地探索着绘画和雕塑的新的可能性。显示出这两个传统艺术门类正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北京双年展把参展作品确定为绘画和雕塑两种类型,主要是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实际出发,也考虑到目前中国公众的接受程度。绘画和雕塑仍占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绘画和雕塑本身的形式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并没有穷尽创新之路。本届北京双年展在奥运会期间举行,我们会适当考虑吸纳一些新的艺术样式,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觉享受。
相关报道
2006年9月2日,北京奥组委回函对第三届北京双年展主题表示赞成,同意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在新闻宣传稿、画册、简报、宣传册、海报、请柬等印刷品中,非营利目的使用相关奥林匹克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