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互动
3  4  
PDF 版
·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王献之“一笔书”《鸭头丸帖》
· 一周拍卖预览
· 用假换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用假换假
■徐惠林
  一日,在旧物摊上,听闻一趣事,真像是一篇小小说。但它就是现实中发生的。回味一阵,现端出让各位藏友分享,以期各位在以后的收藏之路上,对人“多分诚信”,于己“增个记性”。

  去年岁末,浙北一位姓钱贩“古钱币”的贩子——行内人就叫他钱贩子,又像往日一般,到古玩场来溜摊。他其实是“溜人”。很快,在众多前来地摊淘宝的虫儿中,发现一“雏”。

  那“雏”东瞅西瞧,懵懵懂,眼镜下的嘴巴,不时地问问张三李四,一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新上班族模样。钱贩子也挤进了摊点,一番寻寻觅觅后,也“无意”走到小伙子身边,拉着他的衣角,轻声唤他到墙角,说有好东西。这“雏”也就跟他走。四下人少,贩子就示出了几枚“袁大头”,还有清光绪年间的银元,以及更多的古钱币。他连捧带骗,“小兄弟你肯定是行家,这些我好不容易从一户生病急需钱的藏家手里转来,还有的是从乡下一老太太处购得,买来还算便宜,我‘剥层皮’,赚点香烟钱就可以了。”有几个同行,在不远处看着他们,钱贩子知道,他们又想戳人鳖脚了,什么“银是真的,铜是真的,就是年纪是轻的。”上两次的生意,就是被他们几个搅黄的。他又拉“雏”往更偏出走。

  “兄弟,要还是不要,这回东西都是包老的。你看这包浆,你听这声音,老银元啦。什么,都要,统吃了?连包里这一批也统吃?”听闻那“雏”的话,钱贩真有点不相信。脸上故意露出难色,心里喜气直冒。袋里虽说大都是新货,但也确有几枚做幌子的老银元。100多枚,买来也花了2000多元人民币。“小兄弟既然这么爽气,我也不能‘咬’你,这样吧,一共100块(古玩行话,一块就是100元人民币)。”

  一阵嘀嘀咕咕,讨价还价后,戴眼睛的“雏”在付了“80块”也即8000元人民币后,很满意轻快地走了。

  钱贩嘴巴嚷苦,“今天是买进价给你小兄弟了,算交个朋友吧,赶明儿再拿来更好的东西,你可给个好价钱……”把8000元大钞塞进内衣兜后,心里可真叫乐、美。边匆匆而行,边朝那几位酸溜溜的家伙撇几眼,那意思,“怎么着,看见了吧,这就是本事。这小伙子眼镜再戴得厚,没用,眼镜不是‘眼力’。”

  只是第二天下午,钱贩子来店铺时,愁眉不展,精神有些蔫巴。“呦,你老兄昨天可是逮了个‘大兔子’,赚了5000不止吧。中午作个东,请客喝一盅,下回大伙给你捧场?”紧挨着玉器店的那位没注意到钱贩子的不快,半真半假地嚷。

  “那戴眼镜的家伙今见到吗?”钱贩问。

  “那家伙以前被见过,听说是外地人,昨天已离开本地了。”

  “唉,昨天我兴奋过了,上当了。我还以为自己的假银币套住了人家,可人家的80张百元人民币,全是假的。我那货里,还有6块老银元哪。”

  “好么,假币换假币,‘假’吃‘假’,该!”人群中,不知哪位冒出一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互动 00007 用假换假 ■徐惠林 2007-3-17 48256DEA008181F54825729D0031853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