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
——访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浙江省艺术品行业协会会长田宇原
■本报记者 蔡树农
股票行情让人目瞪口呆之余,艺术品市场的问题倒值得很清醒地梳理一番,尽管“剪不断、理还乱”,艺术品市场遭遇的“成长的烦恼”总是能吸引大众的视野,因为中国艺术这片春风早就有信心占领市场份额了,听——
问:请谈谈国外艺术品拍卖机构对艺术品的追回制。
田宇原(以下简称田):他们对自己的艺术品拍品是承担一定责任的,出现偏差,甚至可以按照原拍价追回,这缘于公司很强的自律意识。像苏富比、佳士得等跨国公司上拍之前一定做大量尽可能完善的鉴定工作,对消费者负责,同时对提供拍品的藏家负责,上、下游一视同仁,不会为了简单利益而失去诚信。
问:《美术报》2月10日记者写的《画价缘何两重天?》一文,指出从画家家里拿的作品比市场流通、拍卖贵,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田:不能匆忙下结论。市场流通作品真伪难辨,消费者角度心里不踏实,买卖双方互相没有诚信机制约束。画家家里有时价格高,毕竟货真。中国画地域性强,同一个画家画作,换一个空间,到没有认知的市场,价格起伏就大。
问:去年浙江成立的全国首个艺术品行业协会能多大程度上促进艺术品市场的自律规范操作?
田:上个月刚刚开过年会。回顾与展望,我们的意愿是加强诚信、维护诚信,按照自律公约做,一种自发的、内省的自律。原本认为西方艺术市场非常繁荣离不开专门的交易法、商法之类,一了解,情况不完全如此,行业自律还是起主导作用。比如对一件拍品,可以不厌其烦找8、9个专家印证,并与其他同类器物比对,西泠拍卖的“诚为业本,真乃居先”的公司宗旨,着重的也是自律这一点,潜移默化,时间积累,艺术品行业协会要做的无非上述八个字,使买卖各家都放心。
问:听说浙江今年要搞艺术财富高峰论坛,基于怎样的思考?
田:根据情况而定。先慢慢有计划地搞刊物、网络,刊载有益艺术品行业发展的东西。
问:慈善拍卖中间有无猫腻?
田:没有详细了解。各种市场行为能否得到公众肯定,仍须得到市场检验。
问:拍卖行从业人员素质的普遍低下要对艺术品市场混乱负责;书画艺术家粗制滥造不按市场规矩出牌的书画作品,也要担当责任,两者之间孰轻孰重?
田: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无到有不久,还算新兴市场,不尽人意的地方难免存在,确实有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提高、完善的问题,但可以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对艺术家本人也一样,不要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当然,现在艺术家队伍大了,参差不齐很正常,不能一刀切。浙江艺术品经营队伍主体健康向上,其中发生的“成长的烦恼”,是需要行业主管部门、艺术品经营者、社会媒体共同努力才得以消解的。
问:记者了解的情况,即使在国内最具影响与权威的大拍卖行,每次拍卖依然有偏多伪劣拍品存在,它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结果有哪些方面?
田:从整个国际市场讲,赝品多少都有。中国书画的物理鉴定比油画困难,只有人脑与科技手段跟上的前提下,鉴定才会有效。以假作品为例,有些人是故意为之,有些人是看走眼,它们的存在肯定对某个阶段的艺术品市场产生影响,所以,不仅收藏界,“鉴伪”的问题已成为一些艺术类高校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引起重视。
问:随着人们心目中的重量级国宝级书画(及其他艺术品)鉴定专家的谢世,书画等艺术品的真假鉴定越来越缺乏可信度。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某些貌似权威的鉴定专家,其真实身份是商人,他们一旦与艺术拍卖行合谋作假(事实上已发生过了),谁也奈何不了。那么,相关法律相关职能部门又如何干预?
田:所以,高校正规培养年轻的专业接班人才显得太迫切了,“江山代有人才出”。鉴定领域,搞鉴定的不能和利益挂起钩来,否则后果严重,行业协会、社会媒体一起联手监督势在必行。体育比赛有黑哨,收藏界不例外,相信社会是有良知的。行骗造假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辈子。一旦发现典型的造假案例要紧抓不放,媒体不要错失时机、怕得罪人,政府会支持打假行为的。
问:你个人最想谈的是什么?
田:围绕诚信、自律,打好品牌。好品牌一定走得远,倒下去很多品牌后胜出的品牌一定行。对艺术品市场现状不要太悲观,要阳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