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话题二:文物保护
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童若春
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正在日渐消失,全国人大代表童若春等呼吁尽快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让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代代传下去。
据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童若春介绍,仅2006年5月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就公布了10大类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近年来,由于管理责任不明,某些地方主要立足于发展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量的改造,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日益减少,渐趋没落,有些已经到了濒临绝种失传的边缘。
童若春建议,尽快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在法律保护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产业化发展规模,保持传承,将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新华社记者 田刚)
洛阳大遗址外部威胁加剧,代表呼吁保护迫在眉睫
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5处大型遗址,如此密集的都城遗址,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至唐近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不仅在历史文化内涵上具有一定的文明发展延续性,而且在分布区域上具有显著的关联性,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区域。
但是夏林、樊会涛代表在调研时发现,由于隋唐洛阳城等大遗址位于城市建设区和城乡接合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大,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基本建设矛盾异常突出,遗址外部环境威胁加剧。如果保护不善,将面临损害或灭失的危险。为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建议:一、加强立法保护;二、加大资金投入;三、工厂和村庄搬迁。
(新华社记者 顾立林)
重点文物川主宫一夜烧毁,代表委员忧谈文保现状
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不到一年,有着600年历史的贵州省铜仁川主宫日前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残砖断瓦,起因竟然是因为这个宝贵的文物点被作为茶楼承包给个人经营。保护与开发孰重?文物开发怎样才能防止变成毁坏性“开挖”?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在表达出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对我国文物保护现状表示了忧虑,对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
长期在文化界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吉狄马加谈到,贵州铜仁川主宫被毁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是一种警示和警醒。传统文化遗存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赫章县民委、民族古籍翻译办公室主任龙正清认为,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出台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不少,应根据实际实施的效果对其进行修订,使其更有效地发挥社会作用,以避免铜仁川主宫毁于一炬的悲剧再度发生。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说:“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各地领导非常注重经济发展,往往忽略了文化建设,特别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目前各地文物保护现状来看,首先,各级部门对历史文化要重视,要尊重。而且从长远看,对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推动。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我们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
(新华社记者 周芙蓉、周之江、马勇)
不赞成目前阶段发掘乾陵
针对一直争议不断的发掘乾陵问题,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不赞成目前发掘乾陵。
地处陕西乾县的乾陵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备受世人关注。单霁翔委员介绍说,目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还不成熟,无法对瞬间出土的文物进行有效保护,而这些都是最珍贵的历史遗存,更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他说:“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后人会比我们有更好的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
单霁翔委员认为,当前我国城乡建设十分活跃,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施工中,文物保护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工作的重点主要应集中于抢救和保护文物,而不是主动地去挖掘帝王陵寝、贵族墓葬等。但对于科学考古工作,文物部门从来没有停止,包括对于这些墓葬,也一直在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其地下遗存状况的勘查和研究工作。
(新华社记者 刘媛媛、张平锋、万后德)
话题三:民间收藏
全国人大代表提建议:民间收藏待规范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如今已成为许多百姓文化和经济投资的新热点。民间收藏的日益兴盛,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私下盲目收藏,致使赝品充斥;缺乏有公信力的收藏鉴定咨询机构,欺诈活动屡屡发生;导致文物资源紧缺,价格飞涨;诱发文物盗挖、走私等犯罪活动……如何规范和正确引导民间收藏?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艺术品收藏大户浮出水面
生活富裕后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艺术品拍卖引发的对艺术品价值的重新认识,使得我国出现了新的投资热潮。全国各类收藏活动活跃。邮票热、磁卡热、书画热、文物展销热、艺术品拍卖热。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一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家逐渐成为收藏大户,并已具有相当规模。一些收藏家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公开展示、出版,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或者希望自己的藏品得到常年展示,创办民营博物馆的愿望十分强烈。
红火收藏引发多重“副作用”
红火背后却隐藏着不少民间收藏者不为人知的辛酸事。去年,包括西泠印社、浙江博物馆等文物和收藏界权威机构相继推出一些便民公益鉴宝活动。位于杭州西湖白堤的浙江博物馆,去年举办了一次公益鉴宝活动,闻讯前来的持宝人把半条白堤围得水泄不通。但送来鉴定的“宝物”90%以上是质量低劣的新仿古工艺品,收藏者大呼上当。
“这一现象反映了目前社会收藏热的盲目性。”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说。收藏者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私下盲目收藏,致使赝品充斥,欺诈活动屡屡发生,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文物的盗挖、走私等犯罪活动。她说,长期以来国家在法律政策上对文物买卖一直严格控制,一些收藏者千方百计回避管理部门监督,私下交易,甚至违法私下收购出土文物。而文物艺术品真伪优劣的鉴别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一般收藏者难以分辨,这给不法分子制假贩假可趁之机。假冒伪劣品纷纷出笼,更在无形中给盗掘地下文物的犯罪分子提供了销赃渠道。
收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蕴藏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因此对收藏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强大推动力,收藏爱好者的队伍迅速扩大。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说,民间收藏者的介入和文物贩子的刻意抬价,使有较高收藏价值的中高档文物和艺术品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由于国有文物博物馆的征集经费有限,使得具备专业文物鉴定、鉴赏和保护功能的国有文物部门征集文物越来越困难。
一方面是民间收藏队伍的日益壮大,一方面是权威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的“青黄不接”。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鉴定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表示,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文物鉴定师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不同专家研究的程度、角度及其审美理想、感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之目前缺乏有效的科技鉴定手段,因此多数鉴定大师唯有靠经验和阅历来判断文物的价值和品质。”
他批评说,各地民间虽建立了不少鉴定咨询机构,但由于民间鉴定机构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又往往牵涉到经济利益,使其鉴定结论难保客观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相对具有权威性的正规国家文物艺术品管理、鉴定、研究部门和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限于法规、经费等,难以适应和满足民间收藏的鉴定需求。这导致民间收藏是非重重。
一些人大代表认为,虽然民间收藏的兴盛为我们文物藏品的收集和回流带来了积极意义,但一些藏品流失民间导致了诸如保存不利等问题的出现。
民间收藏如何走上健康轨道
有人大代表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与细化有关法律法规。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宁波的傅企平认为,以目前国家各级地方有关管理、执法机构十分有限的队伍和力量,要全面、切实有效地管理好庞大的民间收藏行为,确实有很大难度。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协作,建立一支由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联合起来的相对固定和专门的管理队伍。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整顿规范文物艺术品流通市场,保护合法的买卖和收藏,严厉打击盗掘和贩卖、收购、收藏出土文物,和文物艺术品有意制假、卖假、欺诈等非法行为,营造一个良好、诚信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氛围。
(新华社记者 张乐 裘立华)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