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缘何热门?
在时下可用“火爆”一词形容艺考热潮,艺术设计连续数年成为国内艺术类学科中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这种“火爆”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就业前景是吸引考生的主要因素。作为综合性应用型学科,艺术设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表现出极强的行业适应性和多样化的生存空间。相对于其他艺术类专业,宽阔的专业口径和就业渠道使设计专业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有所保障。其次,充满挑战的创造性工作特征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在网络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和循规蹈矩的生活,他们渴望获得充满刺激和创新的职业经历,拥有可以释放自己兴趣和个性的事业平台。在艺术类专业中,设计学科相对具有更加自由、时尚和多元的特征,对热衷于创新的年轻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再次,相对较多的招生名额和招生单位增加了考生被录取的概率。受社会需求影响,设计专业的招生数量在艺术类专业中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多数设计类专业在办学上具有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大量院校普遍开设此类专业,其中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和室内设计数量最多。高校实行扩招后,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力度进一步加大。然而水涨船高,招生人数的扩大也引来报考人数的增加,设计专业考试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艺术设计专业考试科目的改革:
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考试的内容通常为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两部分。如何设置最有利于设计人才选拔的科学考试科目的改革?这是国内设计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一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是设计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入学专业考试的重点应放在对考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察上;此观点强烈批评充满模式化的素描和色彩考试科目无法检测出考生个性化的想象力和审美修养,而设计基础科目的考试内容又过于专业,如设计海报、书籍封面或室内空间等。高中毕业的考生们并没有受过专业设计的教育,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只能寻找一些范例然后机械地套用。这些陈旧呆板的考试科目不但不能有效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反而会对整个考生群体的专业学习方向产生悲剧性的误导。上世纪90年代,无锡轻工业大学设计学院(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吸收德国的设计教育经验,对入学专业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强调对考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察,对当时国内设计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还有一种目前占据了主流地位的观点,即:反对在入学前过细地划分学生的专业方向,认为专业考试中的设计科目局限了专业的口径,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具有变通力的专业素质;而造型能力是设计专业的共同基础和坚强后盾,学生在入学前必须具备扎实的造型基础,否则在学习专业设计时会步履维艰。这种观点主张废除专业设计考试科目,保留和加强素描(速写)和色彩考试的科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