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8版:评论
3  4  
PDF 版
· 中国漆画方兴未艾
· 吴门四家写景画中
士与民的文化互动
· 刘 爰 漫漫丝绸路 中国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吴门四家写景画中
士与民的文化互动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倪凌云
  中国传统的文人山水到了明代出现了题材与形式上的变化,这就是始于吴门画派的写景画,又叫实景图。明以前的文人山水画中,其所描绘的山石、人物、树木及院宅等,并不能从画作本身考证出其具体的出处。它们是画家记忆中的某地风景,是被画家主观意象化了的山水,其虽有“图真”的用意,但实际上,作品更多的是传达了画家本人长期隐居山林、幽思冥想的人生状态,是一种“苍古之甚”的风格。

  吴门画派后期画家沈颢曾说:“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笔研,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郭河阳(熙)至取真云惊涌作山势,尤为巧绝。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慧眼人自能觑者。”可见,此时画家的稿本是在“大块内”,是天地自然万物,并不局限与某时某地的某景某物,其所画的与现实相比也是“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因此,中国传统文人山水中多为主题性的无名山川,艺术在这里只发挥了它的欣赏作用,而绝少起到认知作用。”

  而吴门画派的写景图则与此不同。以沈周为例。《吴中山水图册》是沈周的代表作品之一。画中包括了虎丘、天平、支硎山、狮山、何山、横塘、灵岩、上方、石湖、胥口、光福和太湖等实地景物。沈周于画上的题跋中写道:“吴地无崇山峻岭,有皆陂陀连衍,映带乎田隅。若天平、天池、虎丘为最胜地,而一日可游之遍;远而光福、邓尉,亦一宿可尽。余岁稔经熟,历无虚岁,应日寓笔,画者屡矣!此卷其一也。将涓流之他方,亦可见吴中山水之概,以识其未游者。画之工拙,不暇自计矣。”

  在这里,沈周明确地提出其作此类画作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将“吴中山水之概,以识其未游者”,而为了达到此目的,其甚至到了“画之工拙,不暇自计”的地步。而事实上,这样的画,沈周确实“画之屡矣”:如《吴门十八景图》、《苏州山水全图》、《吴中名胜图册》、《苏台纪胜图册》、《东庄图册》等等都为这一类作品。因为此类画作的目的在于供“未游者”识“吴中山水之概”,那么,画家在创作时,必然要亲临其境,细加观察,而画中景致大体上也应该是符合实地景物的。尽管沈周仍然脱离不了封建时代文人式的写生,但和一般泛泛而谈“以自然为师”的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程度已大大不同了。

  不仅是沈周,文徵明也画有大量描画苏州景物的写景图,如《石湖图册》、《横塘图册》、《天平纪游图》、《姑苏四景》、《拙政园画册》以及《真赏斋图》等等。而到了吴门画派发展的后期,文伯仁的《南溪草堂图》和《泛太湖图》则是写景画中的代表作品。前者所表现的小桥、村舍、稻田、水车等等,无一不是对江南水乡风情的真实再现;而在《泛太湖图》中,画家在画作右上角的题款中,明确写道“隆庆己巳春,从胥口泛太湖,因写此图”。其他还有陆治、钱贡等人,在此方面也是佳作颇多。

  事实上,吴门画派中写景画的出现与明代以来民俗文化的风行及市民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唐宋以来日渐完备。到了明代,朱元璋不仅沿用了前代旧制,而且就正旦、冬至等重要节日的朝贺礼仪与休假制度。这样一来,有了制度上的先导,民间的节俗活动,尤其是江南一带,便呈现出日益丰富多彩的趋势。此时吴地的节日之游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活动,成为市民阶层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江南民俗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系列“趋于定性化和制度化”的社会风尚对于退隐市井之中、身处市民之群的吴中文人士绅来说,无疑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与普通市井百姓有所不同的是,文人士绅们往往借助社集雅事等形式来进行此类活动,通过诗、文、书、画等来实现对这一社会风尚的积极响应:“有三吴、西浙、新安佳山水,以资其见闻;有春花秋月、名香佳茗,以陶冶其性情;烟风月露、莺花鱼鸟,揽结吞吐于毫素行墨之间。声而为诗歌,绘而为绘画。”

  实际上,吴地的士人们由于受到社会民俗风尚的影响,而形成结社交友、论茗清谈、评书论画、优游于林泉之下文化生活的风气的同时,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其所特有的文化权威及文化规范的角色特性,来实现其对民众文化的规范与引导。这就形成了明代苏州地区社会文化的一个雅俗共赏的特性,而究其根源,则是士绅文化与民众文化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过程。

  沈周在《吴中山水图册》中描绘了包括虎丘、天平、支硎山、狮山、何山、横塘、灵岩、上方、石湖、胥口、光福和太湖等在内的实地景物。为了追求景致的记实性,作品甚至达到了“画之工拙,不暇自计”的地步。而在《东庄图册》中,更是将所有景地的名称一一注明。而这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追求一个目的,即将“吴中山水之概,以识其未游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类的写景图已经初步具有了导游图的功能与特性了。

  但若将写景图的产生原因单纯地归结为其具有导览作用,似乎有些武断。事实上,当时明代已经出现了专门的旅行指南类的书籍,如《一统路程图记》、《华夷风物商程一览》、《天下路程图引》、《图注水陆路程图》等。在这些书中,出于实用的目的,其关于旅行线路、游览景物的图示多为简略清晰的线路和图标说明,它们更注重的是地图本身的指示性,而忽略了描述性。相比之下,画家们所绘制的山水图册则正好相反,由于它们更加注重对景致风物的描绘与说明,在起到导览作用的同时亦赋予人们观赏图册本身的乐趣,从而更加具有可读性。这样的图册已经融入了画家本人对山水风景欣赏的品位倾向与选择喜好,从而蕴涵了画家潜意识里对民众欣赏趣味的规范和引导。这正是上层士绅立足于文化大传统根基的前提下,利用其文化权力对民众文化的小传统不断加以引导清理,以保证更加有效地将权威文化灌输给下层民众,从而达到化民成俗的效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8 吴门四家写景画中
士与民的文化互动
2007-3-31 美术报000382007-03-31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