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资讯
3  4  
PDF 版
· 我国要为
国画大师建档案
规范艺术市场秩序
· 由赝品泛滥的市场顽症引出话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4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由赝品泛滥的市场顽症引出话题
□曹玉林
  客:赝品的泛滥成为当前书画市场的一大顽症。但是对于这一顽症,应该对症下药,不能病重乱投医,而像北京某电视台的做法,现场销毁赝品,作秀成分太多,像是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郎中,文不对题,瞎吆喝。

  主:你这话说得太刻薄了。

  客:不是刻薄,是实事求是。艺术市场上的赝品泛滥,绝不是电视台上的几声吆喝所能够解决的。要想真正从根本上清除赝品,必须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像打击假烟假酒一样重拳出击。可是政府有关部门却始终“不作为”,这让人委实有点想不通。

  主:这没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第一,这是约定俗成的积习使然,收藏界很多人都认为,收藏凭的是眼力,真假难辨,这恰恰是收藏的魅力,所以艺术市场上历来盛产“故事”和“神话”。如果没有真假混杂,何来“捡漏”与“吃药”之说?第二,收藏是富人之嗜,用通俗的话讲,是吃饱了撑出来的“毛病”,并不关涉到国计民生,虽然现在收藏很热,但毕竟只和少数人有关,与医疗、住房、教育等等相比,只是区区小事。此外再加之艺术品的真伪很难分辨,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容易确指和量化,尤其是中国书画。故而企图让政府出面,像打击假烟假酒那样重拳出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客:你的解释不无道理。不过,我觉得赝品虽然是艺术市场的一大公害,但并不是艺术市场最根本的问题。艺术市场最根本的问题是它的不规范。例如自2005年底开始的这一轮书画市场的深幅调整,便是这种不规范的直接结果。而不规范有多种表现,赝品的泛滥只是其中的一种罢了。除了赝品的危害之外,涨幅过大,急功近利和人为炒作,也是这种不规范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导致这一轮书画市场深幅调整的更重要的也是更直接的原因。

  主:言之有理。现在回想起来,前些年艺术品尤其是书画作品的涨幅确实太大了。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不少作品不是涨了几倍、十几倍,而是成百上千倍,有的甚至竟达到了一万倍,简直不可思议,也确实需要调整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是只涨不跌的。虽然说中国画家的作品,尤其是大师级精品的价格,与西方国家相比尚有不小的距离,但二者在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投资意识和市场培育、规范等很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性。因此,这种差距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消失的。

  客:我觉得问题就出在你说的那个“投资意识”上。现在市场的参与者,不论是画家、拍卖公司、画廊,还是一般收藏者,他们所关心的只有经济效益。但艺术品,尤其是中国的书画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所强调的是非物质性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内涵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过去的文人画家“能文不求举,能画不求售”,排斥功利性目的,所以他们的画具有很高的精神性文化内涵。而现在的有些画家却见钱眼开,将墨戏自娱的精神需求,让位于眼前的物质利益;将抒写怀抱的艺术原则,淹没于现实主义的冰水,整日自我复制,批量生产,这样的画虽然不是赝品,又有何价值可言?这样的市场,又怎么能够健康发展?

  主:对此我不能完全苟同。因为你的观点中有很多不准确或者说是不严谨的地方。首先,书画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同时也是一种物质产品,或者说具有一定的物质性,而物质产品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甚至可以说,即使是精神产品,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我们知道,艺术的存在,是需要经济支持的,或换言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相对丰富乃至相对过剩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的明细分工和角色定位,导致了市场化是艺术的最终归宿,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精神性的文化内涵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绘画商品化的理由。其次,古代的文人画家也并非都是像你说得那么清高。虽然他们在口头上每每以“以画为寄”、“以画为乐”相标榜,但真正能身体力行者并无几人。且不说吴门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那些绘画商品化的弄潮儿,公开声言“若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俱佳”,即使是被称为“南宗北斗”,一生为文人画张目的董其昌本人也曾有过很多以画谋利的行为,这在相关史料中有明确记载。因此,画家卖画天经地义,并没有什么可以特别指责的。当然,你所说的有些画家整日自我复制,批量生产,将自己手中的画笔变成了摇钱树、印钞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也确实不应该。这种做法不但稀释了艺术的原汁和浓度,使得自己的作品丧失了收藏价值,而且也有违于艺术家的职业操守和艺术良心。

  客:说老实话,现在画家的生存状态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大多数画家都一方面享受着计划经济的恩泽,有着一份虽数额不大但却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而另一方面却又沐浴着市场经济的雨露,卖画的收入全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如此近乎天方夜谭式的优厚待遇,却未能激起画家们潜心求索的热情,反而刺激了他们的自我膨胀,相互攀比,整天沉湎于名气和价位,长年忙碌于笔会和走穴。这些画家实际上已丧失了艺术的自由精神,而沦为了市场的奴隶!

  主:你说得不错,这就是绘画商品化的负面效应。其实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昔日政治功利的日趋淡化,沽名射利的世俗功利便乘隙而入,取而代之。不少画家一方面失去了昔日传统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又一时找不到新的感情归宿,于是便在物欲诱惑的作用下,追名逐利,迷失了自我。你所说的那种整天沉湎于名气和价位,长年忙碌于笔会和走穴的画家,就属于这一类。不过,你也不能否认即使是现在,也仍然有一部分画家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原则,虽置身于绘画商品化的大潮之中,但却对市场持一种超越的态度。这类画家乃中国画希望之所在,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客:可惜你说的这类画家太少了。

  主:是的。因为要成为这类画家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需要有比一般画家更多的天赋、学养和艺术资质,不但要有对平庸艺术挑战和批判的勇气,而且还要具备一般画家所无法具备的艺术敏感和开创精神。二、由于对艺术市场持超越态度者所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能够成功,不但在短时期内很难见效,而且有的甚至永远都难见天日。因此,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有一种安贫乐道的献身精神和耐得寂寞的宗教情怀。

  客:所以石涛说“此道有彼时不合众意,而后世鉴赏不已者;有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闻问者”。我看那些粗制滥造、以邀俗赏的伪劣之作,到头来只能是过眼烟云,甚至只能是废纸一张。

  主:这一点我们可以达成共识。我认为一位画家要想在画坛甚至在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获得真正的成功,需要经受三组关系六条标准的反复检验。这三组关系和六条标准是:一、专家的认可与大众的接受;二、时间的筛选和空间的覆盖;三、要有质量上的突破和数量上的积累。这三组关系和六条标准缺一不可,纵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资讯 00007 由赝品泛滥的市场顽症引出话题 □曹玉林 2007-4-7 48256DEA008181F5482572B30008E7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