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罗丹的《青铜时代》,这件他呕心沥血18个月才完成的作品,在沙龙第一次展出时,由于雕像高度写实,显得非常逼真,当时几乎所有观者都无法接受这件作品。一些评论家甚至“谴责”罗丹,说《青铜时代》是直接从真人身上翻铸出来的。为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罗丹拿出了模特照片以及铸造模板等证据。然而,这仍然不能改变很多评论家的看法。
罗丹决定让那些怀疑者相信,艺术家双手能够塑造出逼真的人体。据说,罗丹在沙龙评委会和评论家面前,用了约半天时间塑造了一个雕像。在场的人,无一不被罗丹高超的技艺征服。于是,人们逐渐开始接受罗丹。那件雕像,也在之后20年时间里,被罗丹不断加工与修改,最终被命名为《行走的人》,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行走的人》中塑造的是一个人大步向前的动态。雕像没有头部和双臂,但在这残缺的躯干下,观者能感觉到作品中蕴涵的无穷动能,一人坚定地走在风云叱咤的大气里。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一行走的动作,就会发现,这样的动作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似乎违背了自然。然而,对于自然,罗丹始终将其奉为艺术家心中的女神,认为只有怀着对自然恭敬之心,并真实表现自然的艺术家,才是真正优秀的。而那些为了愉悦人的眼睛,改变自然,将丑陋画成美丽的艺术家,完全是失败者。这个思想也在罗丹的《老娼妓》中集中体现出来。
《老娼妓》是根据法国诗人维龙诗歌《美丽的欧米艾尔》塑造的。雕塑刻画了一个被岁月摧残的妓女形象。她屈膝而坐,低垂着头,荆棘般皱纹布满全身。四肢如同枯干的树枝。干瘪的乳房,松弛的腹部也都无言地证明了老娼妓失去了一切女性的美。震撼人心的真实感让当时很多妇女都不敢直接面对这件作品,她们害怕自己的将来也会是这样。如此“丑陋”的雕塑,艺术上却是美丽动人。我们能感受到罗丹对于人性、人类命运以及人的悲剧性的理解与思考。在罗丹的眼里,只有真实和自然才具永恒魅力。
《行走的人》也合乎于他所信奉的真实自然的法则。罗丹曾说“塑造只是表现外表;我却在外表之外,兼表内心,这当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看到的是全部的‘真’,不只是外表的‘真’。”真实的自然并不只是人们眼中的自然,更多的是艺术家心中的自然。罗丹的心中,行走是一段时间的动态,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他将行走的连串动作分别呈现在人体各个部位上,观者视线随之移动,产生雕像活动和行走的感觉。作品表达的是一段时间内的行走动作,而非我们行走的某个瞬间状态。所以,把罗丹雕塑说成是印象主义的,并不准确。事实上,要完美表现人体行走一连串动态的过渡,需要透彻了解各个动作的衔接关系。他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在研究人体时,总是让模特自由自在地在工作室里活动,而不是让他们机械地摆出某个造型。
另外,《行走的人》还展现了罗丹雕塑的一个重要创新之处——即注重材料自身的质感表达,这对后来的现代主义雕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创作者塑造材料的特殊手法,青铜在这种处理手法下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细腻、流动的质感。这与他接受了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有关。罗丹也非常注重传统,致力于复兴古典雕塑的神韵。他的大理石雕塑《吻》与《思》等,包含了很多来自多那太罗和米开朗基罗的东西,米开朗基罗的那些未完成作品让罗丹心醉神迷。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罗丹本人就是一个行走的人,一个在西方雕塑史中,从古典走到现代的大师。他既是古典雕塑集大成者,又是现代雕塑的开创者,他是欧洲雕塑史上继菲迪亚斯与米开朗基罗之后的第三座高峰,他让沉睡了数个世纪的雕塑重新焕发了艺术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