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7版:油画
3  4  
PDF 版
· 根植湘南情更浓
· 神秘的绘画大师——巴尔蒂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神秘的绘画大师——巴尔蒂斯
□河南 王国伟
  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于2001年2月17日在他的隐居地——瑞士罗西尼尔群山中的大木屋里安详去世。还差10天,他就满93周岁了。巴尔蒂斯是波兰裔法国人,父亲是绘画史教授,母亲是画家。他自幼就浸泡在画海之中,加上有生性敏慧、学识渊博的双亲指点,顺理成章地走上了绘画之路。年轻时,他就经常呆在卢浮宫中潜心临摹乔托、安格尔、库尔贝、塞尚等大师的作品。1934年巴尔蒂斯在巴黎举办第一次个人展览,精心描绘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洋溢着梦幻般的氛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埋头创作,极少与外界交往。上世纪50年代巴尔蒂斯开始走红,到80年代才成为一代巨匠。他的一生与光线和色彩做伴,精心作画。巴尔蒂斯一生作画仅有350幅。他作画速度很慢,有的作品要花费10年功夫才能完成。他对每一幅画的构图、色彩、线条都反复推敲,酝酿许久,可以说他的画作件件是精品。

  20世纪30年代,巴尔蒂斯步入画坛,此时抽象派绘画正处于上升时期,而他却坚守形象艺术画派阵地,恪守古典主义画风。他说:“人人都在模仿毕加索,唯我不。”他擅长画人物,特别是妙龄女郎,躺在长沙发椅上呈慵懒状的、在闺房里照镜自娱的、骑在白马驹上的、熟睡的、出浴的……他笔下的纤纤少女,有着恒久不变的美。巴尔蒂斯的“睡梦”系列堪称他艺术的顶峰:那些微笑佯睡的女孩,斜倚着身子,用手臂支起红扑扑的脸颊……睡眠此时被升华为一种艺术的乐趣,与世隔绝的感觉,令人觉得没有丝毫的牵挂!《房间》是巴尔蒂斯最为著名的作品,这似乎更像是来自梦魇中的一幕,肉感的女裸,猥琐的侏儒,不期而至的阳光,仿佛感受到了痛苦和快乐的重叠。而黑暗中窥视的猫又显得那么的神秘诡谲,它是无所不在的隐秘的化身。作品超脱了寓意、色彩、光感、动静等一切绘画评议因素,勾起了观者内心那种略带残忍的无言感觉。但也正因为他所画的少女多袒裎胴体,所以巴尔蒂斯的作品在三四十年代曾被批评为“色情画”。但是,他坚决拒绝关于“邪念”的批评,他说:“在我看来,这些少女是天使而不是魔鬼。”针对这类批评,他还说:“主宰我的作品是生命,那被唤醒的生命”,“我从来就是用孩童的眼光观察创作对象,我愿自己永远是个孩子”。50年代,巴尔蒂斯的兴趣转到了风景画上。他居住在瑞士,观察并且画下了那里大山、险峰、绿树、山涧……法国评论家依莎贝尔·莫诺-方丹这样评论巴尔蒂斯的风景画:“在巴尔蒂斯的风景画面前,你会平静下来,因为那是些融洽和谐的胜境,光线与色彩的华章。在西方风景画流于再现、迫于真实而走上毁灭或粗野之路的时代,巴尔蒂斯的这些风景作品,表现了独一无二的感情。”他笔下的意大利景致仿佛蒙着一层浸透万年光线的轻纱,昂加迪山在美妙的光线中坦露雄姿。巴尔蒂斯在人物画和风景画两个领域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大师级人物。毕加索曾这样评价:巴尔蒂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1961年,巴尔蒂斯曾应当时的文化部长马尔罗之邀出山,到意大利担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原定任期7年,结果一干就是14年。在他的任期内,法兰西学院所在的梅迪契别墅冠盖云集,是意大利文化人的钟爱之地。1975年离任后,巴尔蒂斯再次选择了瑞士,在那里购下一幢大木屋,作为终老之地。远离尘嚣,静心作画。他坚辞“大师”的称号:“大师?那是对一个学派的领袖的称呼,我不是。”他避开媒体,竭力和外界保持距离,因此人们觉得他是一团迷雾,称他那张脸是“斯芬克斯”。

  巴尔蒂斯一生从未进过艺术学院学习,他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始终不渝的艺术信念而获得成功。在现代派艺术大行其道的西方,他始终不向时尚妥协,坚持用写实的手法表达自己作为现代画家的真实感受。他的人物画、静物画和风景画,都是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思考和描绘的产物。他的人品同作品一样沉博艳丽,拒绝将自己的艺术作为获取名利的工具。巴尔蒂斯不喜欢甚至拒绝现代艺术。他说:“我不是一个现代画家,我一点没有当代气息。”他的画如他所言,是在“创造出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我所见到的现实之美的绘画”。 一直反对现代艺术的巴尔蒂斯在艺术上却是个完全的现代派。他的绘画善于捕捉瞬间偶发的情景,并以此来探究那些蕴藏于后的精神状态。这种发现小事物中的无限性,对小事物关注,而不对无限关注的特点是现代艺术所具有的。题材对巴尔蒂斯来说,远不如形式重要。题材是精神的载体,他借助题材表达精神。“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说。”这也是现代艺术提倡的。而古典艺术则是注重内容的表达。巴尔蒂斯往往重复绘画一个题材,甚至长达几年的时间里,都不断重复。这些画在构图和色彩上都有不同的差异,他通过这些改变寻找对表达内容更恰当的形式。 巴尔蒂斯观察客观事物极为冷静,经过认真的体验后,作出精确的描绘,再表达出一种主观的经验。从心灵到物,再返回心灵,赋予物更高的精神层面。“我总是在寻找,但总是不满意”。他的绘画重视逻辑上的和谐,这是通过理性的分析最初的感性认识而得到的,并力求表达上的完美。这种和谐甚至严谨到可以量化:假如墙是3,那么桌面则是4。在这复杂的比较下,巴尔蒂斯绘画表现出极为艳丽的色彩。巴尔蒂斯是孤独的人。与常人不同的是,他的孤独来源于他对自我存在的认识。他意识到了自我,却并不了解自我。他的绘画正是为了了解自我而做的努力。巴尔蒂斯说:“我一直在我的画里确认自我,结论是:我不存在。”他善于从普通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幼年时的偏执心理经常在画中体现,在或冷漠或平淡和诡谲的画面中似乎包含着一种莫名的思考。这种思考出奇地深刻,深刻中又溶入了一层诗意般的抒情气氛,更为客观的作用便是谁也无法说清画家的创作意图。

  巴尔蒂斯对于中国和中国艺术抱有极大的兴趣,在其作品中可以发现东方艺术对他的巨大影响。1995年6月,“巴尔蒂斯画展”来华展出,其女儿代表年迈的画家出席了画展开幕式,并宣读了父亲致中国观众热情洋溢的信件,对于不愿宣扬自己的巴尔蒂斯来说,这是极为罕见、非同寻常的举动。巴尔蒂斯对中国观众说:“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光已逝,我不复孩童,而成了88岁的老翁,是如今所谓著名画家的那种人,几乎到处都办我的画展,甚至在中国!然而,切勿以为我是大师……我恳求我的中国朋友,不要受现在西方的影响,而今此地只是一片极度可怕的混乱!请你们惠顾我的衷曲,因为这是力图走出20世纪末大混乱的人所创作的作品”。巴尔蒂斯一段简短而质朴的话,不仅阐明了艺术真谛,而且表现出一种人生境界,对于从事艺术创造者和普通人都有非同一般的启示意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油画 00047 神秘的绘画大师——巴尔蒂斯 □河南 王国伟 2007-4-28 48256DEA008181F5482572B700407C3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