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4版:画家
3  4  
PDF 版
· 周昭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周昭平大写意印象

  周昭平选择了难度颇大的大写意之路,但乐趣就在其中,发展空间也在其中。

  观其近作数十幅,形成印象可概括为四句话:

  一是能工能写,一专多能。“真放本精微”,东坡之言不虚。专于鸡,兼诸品类,故丰富。

  二是品格醇正,雅俗共赏。这是他画作的基本定位,无时人粗糙恶俗之气。

  三是笔墨鲜活,清新灵动。其佳作运笔、落墨、设色皆能得此种境界。

  四是以神写形,情趣妙生。“写生”即“写生命”,主客契合,物我交融,方能生情趣。此乃花鸟画之灵魂所系。

  青藤、白阳、八大开大写花鸟画以来,白石、天寿、大羽皆有独创。近些年则罕见新突破。昭平有志于此,期盼更充文气内力,拓展胸襟,提炼笔墨,直追“不能多一笔,不能少一笔”之境,当可大展宏图也。

  作者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史论家

  

  论“一笔金鸡”

  周昭平与写意花鸟画大师陈大羽是同乡,家乡人对陈老的“大公鸡”推崇备至,昭平无不受其影响,他学大羽的创造精神,而力求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有所谓“一笔金鸡”之称。就是说,他画大公鸡,能用“一笔画”之法。“一笔画”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六朝刘宋时代大画家“陆探微能为一笔画”。他解释道:所谓一笔画,并非“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辑,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清张式《画谭》阐发曰:“全幅局势先罗胸中者,下笔是笔笔生出,不是笔笔装去,至结底一笔,亦便是第一笔,古所称一笔画也。”周氏深谙“一笔画”之意蕴,得其理,用其法,往往是胸有成鸡,落笔风雨,一气呵成。所画公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评论文章节选)

  

  

  

  

  作者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

  金陵画鸡又一家

  视物我为一,借物性、物态和物情,写人性和人情,其根本在抒发画家自我性情,而达到情景交融之境也。此乃中国绘画之本质;用笔墨尽情挥洒,忘形得意之作是谓大写意。以二者之见观周昭平君的鸡题材水墨画可一目了然。“得意忘形”世俗论之为贬意,而在画中却是一个高的艺术境界,昭平君的画已具这个境界。昭平君的鸡在所寄托的鲜明思想意义和笔墨与画鸡高手们都拉开了风格的距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面貌,金陵画坛又登上了一位画鸡高手周昭平。(评论文章节选)

  作者左庄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周昭平花鸟画个性特点

  周昭平笔下的公鸡多采用大写意,小写意和工细兼用的表现方法,有“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艺术效果,从哲学层面来讲,这是“能守能变”、“守正求变”。这种“守”与“变”的互动关系蕴含了中国画创作的哲学思想。他作品中的公鸡较好地传达出一种“神、情、意”,这是指公鸡的昂扬和博取精神,画家融入的内在情感,读者生发出的审美意兴。(评论文章节选)

  作者许祖良:江苏省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论周昭平写意花鸟画

  好的写意画家都有自己的拿手戏,它是该作者独创、别人无法取代的绝活: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的“驴”、陈大羽的“鸡”等等。周昭平的作品题材广泛,鹰、鹤、翠鸟、紫藤、牡丹又独选大公鸡作重点探索的表现题材。从其众多画作中我觉得有几个显著特点:①以象寓意。他笔下的“鸡”非常生动、形神呼之欲出。其可视的形象中寄托着丰富内蕴的人生深层意义。如《斗鸡》,他是赞美人生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②意从“写”出。昭平笔下之“鸡”黑白互衬、浓淡得体、墨彩斑斓、灿然成像是通过富有传写、书写、抒情性的笔法呈现,那活泼泼的数笔如草书般的鸡尾巴,随意、有力奔放,恰如王朝闻赞美齐白石之用笔所言“笔笔是书法,笔笔是形象”,充分抒发着作者的激情与豪放的性情。③“动”中生奇。昭平作品里的“鸡”动势奇放、呼应得体、活泼传神。(评论文章节选)

  作者黄鸿仪:江苏省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传统、生活和精神

  周昭平的画有较浓烈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画家往往能反映不同时代的某种社会特征和人文信息,以画鸡为例:北宋画院的工笔锦鸡雍荣华丽,表现的是锦衣玉食、孤芳自赏的宫廷气派;徐悲鸿画鸡,总让人想起国难当头、风雨如晦的呼唤和期盼;齐白石笔下的鸡虫,流露出动乱年代画家对自由宁静的朴实向往;陈大羽的鸡,则透逸出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被异化的坚忍和抗争。周昭平画鸡有别于前贤,其造型丰富、意趣生动,辉映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一种积极进取,乐观拼搏的精神追求。这种富于进取的艺术形象和敢拼才会赢的社会心态比较契合,能给读者较强的艺术感染, 这是画家笔墨能随时代的成功,也是画家能广结艺术知音的重要原因。(评论文章节选)

  作者吴起秀:著名美术评论家、书画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34 2007-5-5 美术报000342007-05-050004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