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架上油画,已经成为中国绘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依据地域的不同,油画的风格、质地、情趣,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彩。无论是中原的、巴蜀的、东北的、岭南的,还是江南的,都在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是一件极其令人鼓舞的事情。这种艺术风格构成的地域特征,这种乡土文化对个性化艺术创作的影响,已经越来越被艺术创作者和艺术研究者所关注。
作为一个油画家,就应该老老实实地画自己眼睛中的世界。如果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可以说北方是游牧文化,南方是水稻文化。7000年前,南方就有水稻;2000多年前,黄道婆就在这里种棉花,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作为艺术家,对这些东西应当有深层次的剖析。“大漠孤烟直”,一望无际,“风吹草低见牛羊”,苍苍茫茫,这就是北方油画家表现出来的意境。南方就完全不一样。这是艺术的规律,谁也逃不掉,避不开。
江南水乡,不是游牧文化,而是水稻文化。没有骑马牵骆驼,只有小木船的吱呀声、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翠竹成荫。画家是在这样的情趣中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婉约、悠扬。
画黄河之咆哮就要表现气势、力度,画出那种北方情感。但是,江南水乡是“小桥、流水、人家”,是“杏花春雨江南”、“吴侬软语”、“黛瓦粉墙”、“小家碧玉”、“净几明窗好读书”。江南水乡之水,是柔美的,是秀丽的,是软软的、平静的,它的倒影更是优美多姿,宛如优雅的舞蹈。在表现手法上,也必须要摸索一整套技法,才能画出江南水乡的情调。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生活在花红水绿的江南沃土上的油画家们,画着江南的画,感悟着江南文化的底蕴,长期体验着江南水乡的情怀。长期探索着用油画这一外来绘画技法,表现江南的风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里的油画家们经过多年有形无形的集团性的努力,使油画的意味变得更微妙,更柔美,更富有浓厚的江南气息。我们欣喜地看到,江南长三角的油画家群体潜在的独特艺术面貌已经悄然形成。
两三年前,有识之士希望做一个以江南文化为课题的“长三角”油画家群体作品展览,随即得到了多方的支持。江苏苏天赐先生在生前就十分支持这个画展,并亲自请吴冠中先生为展览题名。浙江余姚市的各级领导与企业界人士全力支持这个展览。江苏省油画学会、上海油画雕塑院、浙江油画家协会同心协力。各位油画家同仁共同努力,终于促成这个展览可以在浙江余姚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我想,这个展览是有意思的,因为它更多地呈现的是富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油画;这个展览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希望用油画的语言来解读江南风情,这个展览在现阶段的展示,体现了某种艺术界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除了诠释时尚,除了展示流行艺术潮流之外,还满怀激情地捧出了一份醇厚优美的江南乡土情怀。
在这春风沉醉的江南五月,愿这个展览像款款暖风。吹拂人们的面庞,吹进人们的心坎。像一曲婉约悠扬的江南丝竹,听来令人心旷神怡。
(潘鸿海,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浙江画院名誉院长。本文选自《文化江南——长三角江南风情油画邀请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