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斯舜威 由台北市立美术馆和华梵大学书法研究中心主办的“开FUN——2007台北国际现代书法展”,5月17日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了开幕式。宽敞明亮的3A-3B展厅,只展出90位书法家的90幅作品,一幅作品和另一幅作品的距离,至少相隔十余米甚至更远,简直空旷得有点奢侈,同时让人觉得大气,从心底里感受到主办者对展品的尊重。展览时间将一直延续到8月5日,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来充分展示一个书法展览,主办方在提供场地时间上的慷慨,也让人为之感动。这也说明,主办者对这个国际性现代书法展览是相当重视,寄予厚望的。
90位书法家以海峡两岸为主,同时还邀请了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瑞典、奥地利等书法家参展。从广博的地域性和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彩来说,这次展览的“国际性”是名副其实的。
大陆书法家参加开幕式和研讨活动一行7人,以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冬龄教授为团长,其余6人分别是:王天德(复旦大学)、张爱国、洛齐(中国美院)、王丽芳、韩祖耀(西泠书画院)、斯舜威(美术报)。
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是,除了两家主办单位,还有汉光书道学会、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典藏杂志社等10多家协办单位,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保证了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种协作精神,体现了对书法事业的共同的关心,体现了对现代书法的执著不倦的共同的探求。
就书法作品本身而言,本次展览的作品在“现代性”的探索方面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个类型:
——在文字与空间行气上变换表现形式。书写内容仍是传统的诗词、文赋,但是在创作时已经不受传统书法的法度规范的束缚,而是突出了汉字的夸张、变形、挪让空间,以强调视觉冲击力。王冬龄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台湾93岁老书法家张光宾的《千岩竞秀》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写意书法。书法家以继承传统书法的笔法笔意为前提,格外讲究线条的锤炼,通过线条的形态变化,进一步挖掘汉字的结构美感。傅申的《守拙》、熊宜中的《源头活水》当属此类。
——激情抽象表现。书写表现以洒、泼、扫、拂、皴、擦等手法,让笔墨在纸面上造成一种具有画意肌理的特殊效果。他们注重表现内心深处的激情,注重酣畅淋漓的表现快感,其作品不再拘泥于文字,而是进入了天马行空般的自由想象,从而进入了纯抽象、纯视觉的表达。李萧锟《非草非非草》、陈宏勉《弹虽在指声在意》、周鸿图《无题》、宗绪升《痛》为此类中的代表。
——在飞扬灵动的速度中寻求浓淡明暗的变化,使墨象产生疏密变化的层次感。这类作品往往以草书为根基,却又打破了草书的规律,试图寻求线条充分展延的动势、以及节奏和韵律,以便在书法艺术中倾注作者情感的抒求。黄一鸣的《酒》、阮常耀的《书法》是这一类型中的代表。
——会意渗入形象。书画同源,指的是两者的交融性。两者既独立,又可以相互影响。文字主要在“表意”,绘画在于“见形”。当书法家把书写意念融入绘画造型时,我们至少应该认可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黄金陵的《墨戏》、邹涛的《行书禅句》在这一领域作了探索。
——理性构成线形。书写者从真实世界或个人情感中释放出来,企图以线的本质元素、内在结构、空间性的张力和能量,来重新建构一个纯化的空间。理性构成书法,偏重的是形式特征。在探讨书法即线性艺术这一问题上,徐永进的《生命密码》、花俊《书写自己》,为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书法家和台湾地区书法家在研讨会上,对现代书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廓清理论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