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业已形成多元并发、蓬勃旺盛的态势,无论是承古开今,还是中西融合,各家各派都在今日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生活现实条件下得以充分抒发,彰显风采。但是我们也看到,如何在自由开阔的文化环境中建构中国画的精英形态,使之不至于在基本水平整体提高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情势下陷于简单与流于浅俗,又是一个普遍的难题。在这方面,需要画家们甘于寂寞,把握学术的操守,真正以研究的精神做创造的文章。也需要画家立定自己生活的土壤,以真情实感融入笔墨,形成自己笔墨语言的建树。在这里,一个“深”,精深之“深”,一个特,本土内涵之“特”,关乎创作的水平,在山水画领域尤其如此。正是在我们经常赞赏画坛而又向问画坛的时刻,来自福建的“半山壑”山水画展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从事中国画艺术的正道,也及时地提供了一种思考契机,他们的艺术活动与艺术创造方式别有与众之殊,他们的作品也别开生面地呈现出一方令人欣喜的貌相。
“半山壑”成立于2002年夏季,由李江航、陈启涛和陆开等3位土生土长的民间画家发起。远离京畿的福建多山多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墨大写意山水遂成为半山壑不渝的追求。他们心有古仪,甘居闽中山水之间汲取自然蒙养,这在古代往往被称为林泉之士。孔子说:“谦受益、满招损。”半山壑的得名,一半源于千山万壑,造化为师;一半是人在半山,俯仰不尽,自然生发谦恭之意,无怪乎几篇《半山壑记》一再自称“半山壑学人”。由此可见,这个真正属于“民间”的画家群体一开始在姿态上就是“低调”的,但是,他们的学术目标却是“高迈”的,始终以传统、笔墨、浑厚、率真为圭臬,走着寂寞艰辛的探索之路。
短短5年的历程,半山壑在绎变中前进。不论个人所作,还是三人合写,从构图留白到层层皴点,从古润浓淡到远近安排,从生入熟复从熟而入生,无不浸透着良苦用心,体现着不断学习充实和自我否定的心路历程。陈启涛与陆开两位先生均以年届耄耋,更属难能可贵。半山壑的个人风格也在竞合中发展。李江航狂狷,墨翻旱龙,长卷尤佳;陈启涛稚拙,开合纯如,色彩奇丽;陆开奇肆,构图平中求变,用笔老辣。看三人的画,当可细品奇、稚、狷的各自所在,而从构图、皴点、渲染和情趣所归,又能体味出共同之处。在同作一幅画时,往往是李江航狂草龙蛇般打底稿,陈启涛挥洒皴点,陆开从容“收官”。三人笔墨浑然一体,传达出心境默契而又各执个性的群体状态。
总起来看,半山壑的艺术实践首先在于有一种对传统的正确认识。他们研习传统,主要在于理解传统的山水精神和笔墨内涵两个重点,使笔墨的表达与感受山川气象的浑茫大气结合起来,尤其在用笔的率性和用墨的精到上下功夫,从而使得作品富有脱去俗习、顿现本真的自然意味,这也是他们的作品拥有高层次格调的保证。此外,他们的传统观不是狭窄的对某家某法的线性继承,而是在修养和学识上融化传统的学问,使自家心源保持着清纯的养分,由此化为作品丰沛的精气神。与此同时,他们与林泉为伴的生活积累,也使他们超越了对具体山水的描摹而进入表达胸中山水的境界。所有这些汇集起来,他们的山水焕发出“澄怀观道”、“以神写形”、“天人合一”的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半山壑的艺术实践也拓出了“闽派山水”的一种可能性。历史上闽中画坛在人物画与花鸟画领域颇有传统,但在山水画方面则显不足。然而,福建境内却有许多别致的山川胜景,于是乎,如何寻找一种清晰的、符合八闽山水特性的笔墨语言,进一步发韧形成闽派山水,成为当代福建山水画家的历史使命。半山壑这几年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用李江航的话说,“闽派山水渊源,在于八闽无处不青山绿水。山即玄机,水为曲巧,为何不能出闽派山水?”正是这种理想,引导了他们的努力,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中,显现出闽派山水当代的气象。
是为序。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2007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