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4版:画家
3  4  
PDF 版
· 画家简历
· 一种新的中国画教学思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种新的中国画教学思想
——程大利导师工作室一学年
■翁芳友
  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15名学员,有幸就读于程大利导师山水画工作室。程大利先生以其对中国画的深入理解和创作实践,从中国画的文化立场出发,提出“续接传统,推进笔墨艺术”教学思想,并制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一套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

  第一学期以帮助同学们解决对中国画的认识为主,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问题,以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文化立场去研究山水画。为此,程大利导师为同学们开出万余字的选读书目和读书方法,并列出历代画论要目,解决了同学们查找检索的困难之处。程大利导师依据多年的编辑实践和丰富的阅读积累,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历代画论中,梳理出一条主线,将有助于山水画创作的主要篇目汇集于此,分成形神关系、山川精神、笔墨见解、技法论述4个部分,集中了中国画论最主要的篇目作为读书首选,学员按图索骥,解决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在笔墨实践中,在临习宋元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组织了一次对沈周、董其昌、龚贤、八大等先贤经典作品临摹的教学活动,使得同学们从笔墨实践中又一次深入地领会了传统绘画笔墨精神。对于临摹,他强调不必太在意临摹对象的“形式”,而是唯求捕捉其“骨力”,反对亦步亦趋的仿古画法。第二学期教学则以写生和创作为主。导师程大利先生带领同学们赴秦岭、辋川、紫阳等地写生。两次写生地的安排也体现了导师教学的匠心,去太行山目的是为让同学们感受北方山水的壮美,借山川气势陶冶胸次。秦岭、辋川、紫阳等地属中国南北地域的“分水岭”,它们既有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也有南方山水的钟灵毓秀。对于写生,他强调目识心记,重在对山川自然的感受,不必追求自然的原貌,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不与照相机争功”,要学会“过滤”,捕捉自然的形象传其精神。无论临古还是写生,最终都是为创作服务,要反映到创作上来。在创作上导师程大利先生一再强调不要过早“结壳”——即形成固定的创作模式。他也反对因袭老师的风格。

  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每次点评作品都细致入微地剖析每位学生作品中的优缺点,并亲自示范。

  在教学思想上,程大利导师十分重视对同学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他认为:古人说的人品不仅包含儒家的伦理精神,道家的清静无为,还突出了人的才情、知识、聪慧等所透露出的清高、雅致的思想情调和独立的人格。强调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

  在中国画的认识上,程大利导师有着他独到的见解:中国画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很完整、很具科学性;中国画要沿着中国传统的正途往前推进;要研究黄宾虹作为一代山水画大家的成才之路。

  他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谈到:文人画讲意气,强调“得意忘形”,以“气韵生动”为最高的审美标准。但是画中有无气韵主要来自于画家人品的高下,而人品的高下又在于个人道德、才情、阅历、知识等综合素养。事实上画之气韵就是画家人格、思想、才情的灌注和表现。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进而指出: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更进一步指出: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以读书充实心胸的。读书决定着一个画家能走多远。

  在谈到“笔法”的具体问题时,他多次引用南齐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古画品录》),和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解释为“生死刚正谓之骨”这一理论。他认为:骨是写的力度体现。在历代的画论中,偏于“写”的拙辣,无疑要高于偏于“工”的巧致,前者重于神韵的抒发和笔墨本身的审美,后者关注外形的效果和视觉的完整。前者为艺而重道,后者为技而重法。黄宾虹用笔“粗头乱服”乃是至高的“内美”境界,常人是无法领略的。他说解决创作中的笔墨问题,书法是一剂良药,他要求每位同学要把临习前人法帖当作日常功课。在书法一项上,他的要求是严格的。

  笔墨在中国画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石涛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艺术的根,文人画的人文精神就是中国画的根和灵魂。就“笔墨当随时代”的问题上,程大利导师在院里组织的大课上就指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20世纪以来一直是偏颇的。笔墨可以随时代,但不等于随时代就高,不随时代就低,艺术不同于政治。虽然时代变了,但是维系民族艺术精神的根和灵魂是不会改变的。在运用传统的笔情墨趣之时,又能体现其文化内涵。笔墨精练醇厚,使人从中体味到深厚的笔墨底蕴和时代生活气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不乏其现代审美意识。并且进一步指出:重复前人没有前途,重复不是艺术。但笔墨有继承性,不继往无法开来。我们总是认为笔墨是越新越好,但新不等于高。笔墨是没有新旧之分的,艺术的形式也没有高低之分。新是历史的过程,美才是艺术质量的标志。所以,一味求新使我们陷入歧途,笔墨是修养的积累,是个性的记录,更是传统的延续。片面的理解会葬送中国画。

  对于历代大家,程大利导师有着独到的见解。课堂上研究前贤的作品分析研究他们的思想,是程大利导师上课的一大特点。他向学生逐一分析了范宽、黄公望、王蒙、倪云林、沈周、董其昌、八大、龚贤等人,对于董其昌曾作过细致的剖析。

  对于当代山水画的高峰——黄宾虹,程大利导师对他极为推崇,曾经说:他留下的大量论画经验无疑开启并端正了后人的学画之路,若说中国画教育,黄宾虹则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画教育家,黄是一位传统笔墨的集大成者。但是他也一再强调,不要盲目地学习黄宾虹的图式,要研究黄宾虹是如何成其为“黄宾虹”的。要研究黄宾虹的成长道路,要求大家通读一遍《黄宾虹文集》。

  在程大利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在中国国家画院一年的学习,我们都被一种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模式所吸引。每一位学员都用自己的身心,感受着传统艺术巨大魅力,程先生的教学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东西方文化的客观认识,又按照绘画艺术自身规律综合形成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担任的角色发生着彻底的改变,学生不只是当学生,创作不再是学习中国画的唯一形式,画家成为研究者,对于多数同学而言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教师不只传道解惑,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程大利先生是一位有着30年案头经验的编辑家,是一位有文化理想和责任的中国画家,他的教学思想是扎实而独特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24 一种新的中国画教学思想 ■翁芳友 2007-6-30 48256DEA008181F5482573050005B36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