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油画
3  4  
PDF 版
· 欧洲名画
再次来到我们身边
· 沙粒的生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沙粒的生命
兼谈肖谷的绘画
□许 江
  关于沙粒

  这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小阁楼,位于老市区的地段。肖谷打开推拉式的天窗,空中浮着一层都市的尘嚣。肖谷将画架拉到靠窗的地方,打开四个白色的圆罐,里边,不同褐黄、不同粗细的沙粒,熠熠闪光。肖谷抽出三把刮刀,开始用油和色来调制颜料。此时的思绪,已越过万水千山,融入了曾经生活和工作了三个年头的南疆阿克苏那延绵的山壑和辽阔的戈壁漠地。

  肖谷的工作属于文化管理。几年前,受上海市的派遣,赴新疆支边工作。在那里,他担任过文化教育和文化管理的基层领导,为新疆的建设留下了自己的一段人生。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画家,新疆的山水和人物深深地印入他的心灵,塑造了他作为一个画家的新生命。

  “疆”,指辽阔地域的边界,“弓”字边旁,说明这疆、这边界是打出来的,所以那“土”藏在“弓”的怀下。另半边,对新疆来说,那可是一幅形象的界画。三横代表阿尔泰、天山、昆仑三条山脉,正是这三条山脉将帕米尔高原高高擎举,树立起这座地球大陆架的硕大顶冠。那上下二个“田”则代表着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那沙质的炎热的土地和岩层,在三山的包孕之下,蕴育着独特的文化与风情,这山、这沙以其宏博的起伏,浑茫的沧桑,演绎着关于土地的真实的含意。这含意嵌在“疆”字之中,嵌在中华文化之中,嵌在中国人的心头。

  从新疆回来,肖谷带回了精心选择的四种沙粒。

  关于沙粒的绘画

  肖谷要将这沙粒,拌上油色,组成独特的语言,来表现新疆的风光与人物。

  早在欧洲的中世纪,甚至更远,就有过相当成熟的在特制的泥底上作画的方法,在我们国家的克孜尔和敦煌等著名石窟中,至今仍保留着近二千年前的绘画,这些画也大多是画在沙岩和特制的土层之上。这千年土层上熠熠生光的颜料是那样深深地打动了肖谷,并滋养了他直接让沙粒裹着油色作画的冲动和理想。

  肖谷作画不用笔,用刀。他的三把亮光闪闪的刀,被沙粒磨得锋利,又被油色染得斑斑点点。他像工匠一样将沙粒抹上画布,这沙粒总在那里发光,却又特别有分量。无论什么颜色,被这沙包裹着,总有一种石窟沙岩的感觉,一种天山流风的感觉。面对着这沙,肖谷仿佛就面对了新疆,面对了浩瀚无边的山脉和漠地。肖谷知道,他对新疆生活的感觉就在这沙粒之中,在这曾经呼吸过大漠流风、天山云气的粗细不同的岩砾之中。

  要驾驭好这种飞刀积沙的技法,肖谷将他的画面变得单纯。前些年,在新疆他画了许多新疆风景。景中唯有天与地,那地本身就是由这褐黄的沙粒生成,现在,肖谷用油色加强了它的形态,强化了它的肌理,把它又放回岩脉与大地上去了。在《玛扎巴赫石窟》、《森木撒姆石窟》、《叶尔羌》等以地名命名的画幅中,可以感受到这沙粒的单纯的呼吸。在远山蜿蜒之处,在岩壑厚积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几种不同粗细沙粒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天地归于寂静,唯剩土地在那里呼吸。

  正是这沙粒一方面勾联着肖谷与天山漠地的联系,另一方面活化了他对这片土地深厚的眷恋。

  关于沙粒绘画中的人

  沙粒和刀,是肖谷自己的法门。虽然这里面有其内在的因缘,但毕竟,这种表现难度很大。肖谷仔细地探索着平面化的表现方法,营造着他自己所称的“二度半”空间。这个空间的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克孜尔、敦煌等古西域石窟绘画的影子,看到伊斯兰细密画的色块处理的方法。透过这层沙粒,给我们深深印象的是那寓言般的深厚庄重的气息和浸染着这种气息的人。

  在肖谷的画室中,看到过一组铜版画,其中有一张女性肖像,十分抓人。浓黑的背景,衬出一张苍白的脸,黑色的眼睛,盯着画外的世界,几缕风一般的发丝,掠过画面。一种苍凉,一种风致,一种扰人的庄重和忧郁。这幅肖像看一眼,就不能忘记。同样,我们在《喀拉库里》,在《古丽》这些肖像画中,都体验到相类似的感觉。那黑色背景、黑色头发围衬中的黑色大眼睛,向我们盯来,又穿透了过去,射向远方。这肖像单纯、平面,却富有表现力。

  肖谷的肖像画,总是以地名命名。也许在他心目中,这人与这土地是相连的。或者说肖谷是通过这面庞,为这些土地制作肖像。在《高昌》中,那女性端坐在褐黄的土地上,干枯的河床从脑后经过,头顶上是皇冠般的高昌古城遗址,这侧头凝思的姑娘正想着什么,或者说这片土地、这张画在呼唤着什么。我们深受感染的是那悠远却又厚重的气息,那土地与人共在的怀古思乡的表情。

  《伽师》是肖谷不多的、不以地名命名的肖像画。画中两个兄弟般的老者,庄严地注视着我们。但是他们的肤色却说明他们来自不同族群。这兄弟般的肖像,不同的肤色,叙说的仍然是那片土地的庄重却又纠葛的历史谱系。2001年,肖谷绘制了《弥勒会见记》,画中墙上是古回鹘文书写的佛教剧本文献,而那侧身而坐的老者,作为古龟兹国的后代,已经是一身“汗王”的打扮,正沉浸在悠久的十二“木卡姆”的吟唱之中。又是那个纠葛而又深远的宗教与文化的历史谱系,在褐黄的沙粒基调中,交织而成浓厚的气息,那种深重的文化寓言一般的气息。

  肖谷的肖像画,女性多以地名而名,男性却有不同。这可否理解为在肖谷的意识中,女性代表了土地的母亲呢?肖谷在这里,试图通过土地与人的关系,来揭示内在的人的身份的问题。无论在哪一类的肖像中,那简括的造型,都正传递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悠远的感觉,赋予那种以一瞬寄寓长远的肖像的品质。那人,那精魂一般的人,受着沙粒的塑造,活在了那片土地之中。

  肖谷之“谷”,本身就是承受和吸纳土地的。有着这样坚韧的土地,丰收还会远吗?

  2006年2月27日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油画 00010 沙粒的生命 □许 江 2007-7-7 48256DEA008181F54825730E000A49C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