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评论周刊
3  4  
PDF 版
· 风马行空祭山神
· 往东往西的艺术守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风马行空祭山神
方增先国画《祭山神》的精神观照和艺术视点
□郑宇民
  风马行空祭山神

  方增先国画《祭山神》的精神观照和艺术视点

  □郑宇民

  怎样看方增先的新作《祭山神》?一要把握画家民生至上的精神观照,二要把握作品气势夺人的艺术视点。只要把握好这两点,你就会感受到方增先一以贯之、愈老弥坚的民生情结,永远的仁人之心,永远的悲天悯人的生存哲理;你就会触及到方增先艺术视点中最具灵魂性的“气”和“势”。

  一、万物有灵的精神观照

  近年来,方增先一直在找寻有关民生的题材,他曾经想画《民工图》,搜集过许多素材,但觉得太具像,与《粒粒皆辛苦》、《石油工人》没有太多的表现区别。去年,他说,有了,可以画《祭山神》。于是,年过古稀的方增先在家中创作大型水墨《祭山神》,我去看了,管蠡测海,只有神秘感,没有大效果;这一次,方增先的巨制《祭山神》在上海美术馆第一次面世时,我又去看了,大笔墨,大制作,大效果彰显淋漓;厚重感、原生态、灵动性、冲击力扑面而来。我和许多人一样震惊了,那份厚重,似乎使得偌大的上海美术馆那一整面墙都无法承受。那分明是一座群雕,群山、莽原、箭垛、奔马、猛士,呼之欲出,浑沌、原始、粗犷、野性,尽得其张。那一群神马,跃然纸上,短鬃抖动,长尾扫空,一匹匹如离弦之箭急驰,穿过一团团草屑,尘土四起,扑朔迷离。方增先用自己独特的感知、独特的造型和独特的笔墨,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原始、浑茫的万物有灵的世界。

  藏人一直认为山川对于自然万物规律和人类社会秩序具有至高无上的支配力。崇拜山神,祭祀苍天,祈福纳祥,避祸禳灾,是祭山神的全部内容。方增先四次进藏,他刻骨铭心地记住了祭山神这一场景,并由此触发了他的仁人之心,他念念不忘的是:古人重压下的自然崇拜能否成为今人自觉的自然崇拜?自然崇拜这一人类艺术审美的起源,能否成为和谐生存再续文明的动力?从这一愿望出发,方增先创作了《祭山神》,他要把今人带进一个以藏人祭山神为参照系的,完全区别于向自然开战的精神世界。《祭山神》让我们看到蓝天、白云、绿水、黄土、火焰,世代相袭的藏民背着红柳条缠绕着羊毛的箭杆,点燃煨桑,让松枝、艾花、药草生发的青烟把天地连成一体。人们穿梭于烟雾中,把绘有五色彩云的箭旗、箭杆一簇簇插进箭垛。经幡飘舞,在一阵阵响彻云霄的螺号声中,人们一边欢呼一边放飞风马。四角印有龙、虎、狮、鹏的风马,如雪片一般在空中飞扬。呐喊一声比一声高亢,风马一阵比一阵高远,疯狂的马队冲过来了,它们穿过经幢,越过箭垛,夹带着嘶鸣和呼号去追赶越飞越远的风马。此时,天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与神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完全忘记了自我。方增先就把这一刻作为传达个人情绪的载体,用中国画艺术语言把它定格了。他向人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天人合一是大自然存在和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

  方增先的《祭山神》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灵魂不灭,和谐相处而生生不息。在藏人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包含灵性。在方增先看来,藏人的万物有灵论,既是人类信仰的基础,也是人类用人格化方法来同化自然力的实践基础,更是艺术家创造意境的灵性所在。

  方增先的《祭山神》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忘我的境界。“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与其说方增先把我们带进了万物有灵的世界,还不如说方增先向我们敞开了自己悲天悯人的忘我精神世界。方增先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悯农惜生爱自然,《祭山神》其实也反映了画家的祈求,祈求扶助、祷告消灾,看似藏人藏俗,其实体现了方增先怜贫忧民的胸怀和忘我境界。万物有灵、和谐生存是画家至高无上的创作灵魂,也是他最为本质的精神观照。《祭山神》的主旨就在于赞美生灵、呼唤和谐。

  方增先说:大自然了不起,真正的科学应该是顺乎自然、符合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自然的表现。方增先的胸怀是博大的,视野是宽广的,唯有这样的胸怀和视野,才有《祭山神》这样的大彻大悟、出神入化。

  二、风马行空的艺术视点

  《祭山神》的艺术视点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风马,正是风马使整幅画动了起来并产生了“势”。方增先的《祭山神》就是方增先的风马,他希望他的艺术转生,他的形、笔、墨、意的合一,就是他心中的天人合一,只有形笔墨意的合一才有可能抒发他的悲天悯人万物有灵的崇高境界。《祭山神》和《舞龙灯》一样都有一个特殊的视点,贯穿了形与形、形与意、人与天、天与地、人与画的联系,一个是风马,一个是火铳,这两个东西,在画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其实就是画家灵魂的气窗。

  祭山神在高原,在巅峰。人向天空呼号,马在巅峰冲刺,天就在眼前,但可望而难即,欲求而不得,让人感到游移不定的神秘和似是而非的茫然,这个时候必须施放风马,让风马成为人神天地的信使,载着祈福的经文,带着藏人的寄托,当然也带着画家的一腔情怀。正因为这种意识贯入才产生了一种“气”,使得整幅画产生了意象多义多层、丰富朦胧的特殊的美感。

  《祭山神》气势万丈、锐不可挡的感觉来自哪里呢?方增先告诉我说,《祭山神》画长14米,牵涉到成千上万个绘画单元,近距离作画非常困难,运笔节奏看不见,笔与笔的关系把握不住,怎么办呢?唯有用盲画的方法,大局在胸,一气呵成。方增先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一画一题,决不画多余的东西,以稳定气势;二是截长补拙,原来构图长24米,显得冗长,缩短一半凸显主题,以强化气势;三是简化背景,以突出气势;四是多组呼应,中间群组拉长,前锋群组体现冲击力,后半部分余波不断,以连贯气势;五是群马连笔,在“群”字上下功夫,不画单一的马,而是着力群体,群马奔腾,笔线连绵,团块接榫,水墨一体,以营造气势。

  正因为《祭山神》气贯于中、势动于内,才真正表达了方增先的“境”,抒发了方增先的“情”,形成了气接天地、势动山河的史诗般的特殊美感。

  黑格尔有句名言:古人在创造神的同时,就生活在诗的气氛里。方增先在创作《祭山神》的同时,就生活在有灵的气氛里。冯远先生称方增先先生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是中国笔墨的代言人,其实他更是万物有灵民生至上的代言人,是和谐生存宇宙意识的代言人,《祭山神》,就是他此生最有说服力最具代表性的发言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周刊 00011 风马行空祭山神 □郑宇民 2007-7-28 美术报000112007-07-2800016;48256DEA008181F5482573230031B6C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