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常去公司附近一家刚开不久的名为养墨堂的画廊(好像又叫养墨堂美术馆)。因兴趣爱好所致,故只要有空,就去那儿欣赏挂满墙的百余幅书画,其间有全国各地很多颇具名气及影响力的老画家的作品,也有很多确实有实力的、年轻的、名气尚缺的画家作品。每每来到这里,总让我觉得惬意悠然,因为这家画廊不仅装修布置的品味独到、摆放的器具极具个性,还可以遇到很多志同道合之人。试想,在一闲暇午后,来到这清雅之地赏画、品茶,与同道之人及前辈切磋、学习,岂不人生一大幸事。
日子长了,自然地与那些常见的老画家、理论家熟识了,常常谈画、评画,偶尔还有点小争论。不知是我的无知,还是我的不谦虚——通过这两个月来的交流以及对画坛的关注,我觉得在画坛中有些老画家实际上不太会画画,在评画时他们既看不出自己的不足也看不见别人作品的优点,对年轻人的作品更是嗤之以鼻。而一些老画家凭靠着多年积攒的名气与影响在卖画,年龄大了,画得也就越来越拘谨,画一物像一物、画功认真严谨却没有了灵气生韵,没有了自己的符号,落谁的款都可以,到最后亦只能先卖画,后卖字,最后卖名了……而有的理论家也并非真正的懂画,写出的文章如出一辙,套话连连,读其文味如嚼蜡,面对不同的画家只需在文中改其名即可,全无新意更无出彩之处。试问如此理论家所作的评论文章堪何担当“评论”二字。
接触的年轻画家中也有几位让我饱了“眼福和耳福”——其画作读之粗糙品之浮浅,口气却不小。当然,这本身就是一个浮躁的时代,那些刚学会拿笔就忙着炒作,刚能画出一张所谓的作品就自封大师的现象已充斥着画坛,屡见不鲜。有些所谓的教授、画院画家、院长、主席……其画作也不过如此。我想,这些人的成功也许就源自这浮躁的时代吧,或许他们也正是那些年轻画家引以为榜样的人物呢。究竟是这浮躁的时代塑造了这些浮躁的人,还是这些浮躁的人造就了这浮躁的时代?
但是,我坚信以地位定画、以炒作定价的时代即将过去,以画说话的时代即将来临!随着画坛的兴盛,读画、懂画的人将越来越多。老画家暂且不论,就年轻画家而言,画功甚佳的也有不少,丝毫不逊色于一些颇具名气的画家,虽然在目前,像如此有实力却不急求功利的人已不多,但毕竟还是存在的。而在这浮躁的时代里,发掘他们就如同“淘宝”。淘宝要有个“淘”的过程,随着识宝的慧眼与日俱增,宝贝自然会被逐个挖掘,是金子总会发光!
画家、评论家别对不起藏家。画家用心画画,多读书提高修养,理论家说真话,说实话,当然也要提高眼力。藏家也别对不起画家,确实画得好的作品,该出手就出手啊!还有我要补充的:企业家们,别让人背后指着说是“暴发户”,投资好的作品是提高修养的过程,兴许不消若干年你即会被人称之为儒商。
得罪了,各位!也许是我才疏学浅,也许是我的要求太高,历史上的好画家确实少之又少。再过若干年兴许就会有真正的大师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