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6版:评论
3  4  
PDF 版
· 工笔画评判标准刍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工笔画评判标准刍议
■宋 佩(关山月美术馆)
  纵观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它是在很后期才出现的一种分科类别,但它的发展历史及艺术形式却是从一开始就贯穿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并有着辉煌的成就,对中国绘画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工笔画的兴与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艺术问题,正如20世纪80年代的工笔画艺术的复兴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艺术问题,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此时的画坛处于对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进行反思和讨论的时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文人画缺乏对人自身的很好表达,而传统工笔画就是以对人的表达具有突出的优势,因此启动了现代工笔画的复兴。但在这个当代工笔画的复兴运动中,画家的主体是从学院出身,受过较严格的素描造型训练的年轻一代画家,他们对造型的关注远远超越了传统工笔画艺术家;另一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扩大,外来的艺术和思潮不断地充斥着我们,这些外来因素的进入,必定会对传统的工笔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综合这些因素,它们必定会将中国工笔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今日的工笔画坛热闹纷呈,经过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的二十几年发展,工笔画出现了新的面貌。从80年代后的众多工笔画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的工笔画已经不为传统的样式所束缚,而是以更开放的包容性向油画、水彩、水粉、版画、工艺设计、民间装饰图案汲取更多的养分,并同时向日本浮世绘、欧洲印象派等相关的各种画派借鉴以充实自身;在材料方面也不仅仅限于原来的熟宣、绢帛,皮纸、亚麻,特种纸也都被人采用;在色彩方面的运用也不仅仅是原来的几种石色和植物色,许多矿物新颜料、丙烯、重彩画和岩彩画也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掌握;技法上的更新也层出不穷,有积水、积墨、水冲法、金箔、银箔、铝箔、发金、发银、喷法、积色、厚画法等……新材料、新媒体的丰富,表现手法的突破与创新,更为当代工笔画艺术开创了新语境。

  经过20多年来现代工笔画家们的积极探索与苦心经营,加上工笔画自身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得一时间,工笔画家人才辈出,工笔画坛也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艺术氛围。但此时的工笔画与古代的工笔画相比却已悄然有了一种根本性的不同。随着工笔画技法、材料、色彩等全方位的开拓和革新,近些年许多专家们在充分肯定了现代工笔画家们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工笔画进行了认真的审视,并认为工笔画的新风貌也为工笔画带来了新的问题:第一是对形似和新材料的追求而弱化了精神的追求。“尽其精微,而至高远”,在工笔画中,“形”具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形”的精细就不能表达意的高远,本来这是工笔画无可厚非所要追求的基本要求。但随着西方素描等技法的进入,有些画家热衷于繁琐细节的描绘和程式化的风格,使得工笔画精神层面匮乏而商品工艺风气日益严重;新材料给工笔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过于重视材料上的求新,技巧的异趣,画坛上“炫技”之风日益严重,使工笔画掉入“制作”的误区。傅雷在《傅雷家书》中这样说到:“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都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只注重手段的人必然会忘记他的目的。”过度追求精美的细节和精彩的技巧表演,必将使工笔画远离正确的艺术之道。第二个问题是有意地淡化用线的意图但同时也弱化了线条自身所赋有的韵味。勾勒是工笔画的基本程式,线是中国工笔画家造型的主要手段。而现代工笔画家在工笔画创作中,有意地淡化用线,抑制线在造型方面的表现性,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块面关系、结构凹凸变化的描绘,通过丰富的层次去体现物象的体积与空间。第三个问题则是工笔画对色彩的运用。传统工笔画受颜料自身的限制,与现在的材料相比自然会有很大的区别。在各种新颜料不断被开发之后,传统工笔画在色彩上有了明显的改变,并一度成为其与其他画种最重要的区别因素,重彩画、岩彩画等形式的工笔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与使用。当代工笔画对色彩的运用主要是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色彩和光影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作品几乎与油画的效果一样,再加上与新材料的融合,视觉冲击力很强。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巨大,一旦处理不当,就极易被认为是艳俗、品位不高的行画和商品画,这对提升工笔画的品格极为不利。

  当代工笔画经过了20多年的再发展,到了该回头总结的时候了。当代工笔画所引发的新问题,是促使我们对“中国工笔画”再认识的必然过程。将当代工笔画与传统工笔画稍作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比如说对“线”理解的差别,对“形”认识的差别,对色彩运用的差别,对创造意境的差别……透过这些种种的现象,我认为,导致两者产生如此多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其评判标准的差别。传统工笔画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当代工笔画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哪个标准才真正是“中国工笔画”所该遵循的呢?

  首先来看传统工笔画的评判标准。自古以来,工笔画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被古人所研究和评论,但我们可以通过古代各种画论对那些现在我们归为工笔画一类的作品进行分析和品评来归纳出优秀的传统工笔画所具备的共同特征。从众多的历史史实和画论品评中我们不难发现,评论画家技法、品格高低总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线条,另一个则是意境。其实现在想来也很简单,这两个因素也正是中国画的重要因素,也是成为中国画的标志性语言,中国工笔画同样也不例外。人们总把工笔画和写意画作为一个对立面来看,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首先,“写意”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不同的意思与“工笔”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写意”的第一层意思是作为名词来解释,是一种创作技法,从这个层面上看,“写意”与“工笔”是截然不同的;“写意”的第二层意思是做动词来理解,是一种艺术表现的观念,在这个层面上,“工笔”与“写意”是完全没有矛盾的。在传统绘画中,特别是在宋代之前,“写意”一直是作为第二种涵义出现,直到文人画出现,写意才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以至于这个词的概念经常容易被人混淆。从本文一开始所介绍传统工笔画的经典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看到,在传统工笔画中,工笔与写意是和谐统一的,是以“工笔”为手段,“写意”为目的,并且认为只有能“写意”的工笔画才是好的工笔画。

  再看当代工笔画的评判标准,我认为还是处于模糊阶段,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种是追求古意,一种是开拓创新。第一种以继承传统特别是宋画的传统技法,在形式上追求古人的气息,看起来似乎与传统工笔画的评判标准一致,其实不然。传统工笔画所强调的是“写”当下的“意境”,而不是单纯的、刻意的模仿。传统工笔画随着朝代的变更,社会文化氛围的交替,它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是不一样的。如黄筌和崔白,同样都是画花鸟,但其意境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所体现出来的都是当时对各自不同环境和文化的理解和情绪的表达,并不是以某一个原型为标准的简单模仿,社会变了,文化变了,很难回归到古人的那种心境与意境。第二种评判标准主要是受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这与中国画其他画种所面临的环境是一样的,希望从传统的禁锢中挣脱出来,重新开辟一片新的天地。这类画家大多比较喜欢采用新的材料和技法,在风格面貌上与传统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这类画家总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实以这种评判标准为创作准则的他们有意无意中都是以西方的评判标准在进行创作:强调空间、光影关系,借鉴现代构成、强化肌理制作等等。

  为什么中国传统工笔绘画的评判标准会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评判标准的改变也存在于其他中国画其他的画种之中。若刨根求源,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时代背景的,在此也不做展开,但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各位的思考。回到“中国工笔画”的问题上来,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工笔画”?我认为传统中国工笔画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一定要具备的:线条与意境。中国画立形的手段是线,它是经过了上千年的锤炼,加之毛笔和墨这种特殊的工具,使得线条本身的表现就千变万化,无比丰富。它已经具备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已经与造型的形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使线的表现力更加自由。因此,只有把线条、形态和主观的意境完美地结合起来,才是中国工笔画应追求的境界。如果把线条仅仅作为几何图形,只具备描摹轮廓的意义,那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线条本身的表现性和审美价值便丧失殆尽。传世的经典工笔画不仅具有描写性同时更注重抒情性,从传统工笔画的诗意性境界便可窥探到它所蕴含的东方哲学观念和中国所特有的审美取向。这种对工笔画在传统精神上的认识和把握,正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灵魂,也是对中国绘画在本质上的认同与把握。

  当今繁荣的工笔画坛,风格、样式、手法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层出不穷,传统的、西方的、民间的、现代的等等都溶入到当代的工笔画中。在这纷扰的局面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中国工笔画所应坚持的发展道路。中国工笔画要走向现代,不是要把传统的手段与现代的语言对立起来,不是要抛弃“意象造型”的原则去追求完全的写实,更不能把传统绘画的灵魂忘却,在此基础上容纳百川,一切积极探索、尝试和创新都值得肯定,这样中国工笔画才能获得新的发展,适应历史发展的需求。

  (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6 工笔画评判标准刍议 ■宋 佩(关山月美术馆) 2007-9-8 48256DEA008181F54825734C0030306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