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着8月19日至2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灵变——陈家泠画展”之后,“化境——陈家泠水墨艺术展” 9月18日又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这是陈家泠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展览。“化境”和“灵变”像陈家泠的一双眼睛,表达了他的艺术神情。早于1990年他在香港的“化境”和1991年在新加坡的“灵变”,就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魅力。
从展览的角度来看,上海的画家很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当然,这之中的原因有很多。说上海画家很难回避“海派”,而一提起“海派”,人们也会有很多解释,因为角度的不同,其中有褒有贬。但不管是褒还是贬,“海派”中的那种特有的带有地域性的味道,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其圈点之处,画史中的“海派”正以其“海派”的特点和方式,冲击了周边的“四王”遗风,并影响后世。客观来说,像陈家泠这样具有“海派”特点的画家面对北京画坛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风格的对立,决定了业内人士与公众的取舍。可是,时代造就了陈家泠,也为陈家泠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机缘。今天,风格已经淹没在社会的需求之中,而个人化风格的偏好与歧视,则难以影响到公众化的潮流与时尚。因此,陈家泠在北京的展览得以大获成功,而这种成功对许多人来说难以置信。陈家泠的展览拉开了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之间艺术交流的序幕,而这之中历史背景内的“京派”与“海派”相关的文化话题,却为这一交流铺垫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陈家泠乘着北京“灵变”的东风,回归故里之后所显现的“化境”,自然是顺理成章,上海美术界为他喝彩,“化境”也就成了“灵变”的庆功晚宴。关于他的画,其核心的问题还是“灵变”。“变”作为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主题词,几代画家为之绞尽脑汁和用尽笔墨,从陆俨少门中走出的陈家泠,像许多画家一样依恋于传统的笔墨,但时代之变所要求的中国画之变,促使画家们有了不同的变,陈家泠的“灵变”不仅体现了“海派”的特色,而且更具有他个人的特点。他从令狐冲学武功的经验中受到了启发,认为对于传统第一要记,第二要忘,这与李可染先生的那句著名的言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无招之招”也就成了“无法乃大法”。
陈家泠的变主要反映在他的技法上,他主动舍弃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也舍弃了写的命根;他沉浸在制作之中,把那种稳操胜券的随意性的发挥推演成一种极端化的理智。因此,他吸引了许多人的好奇心,由此,也招来了一些非议。毫无疑问,这正是当代中国画在新世纪发展中的问题。在上海的展出中,有两件不曾在北京展出的或许是本年度最新创作的作品,同样是他那为人们所熟悉的风格与技法。可是,其中透露出的与陆俨少笔墨相连的那种让人们感到亲切的语言,则可以让人们悟到他的成功之处正在于“灵变”之后所出现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