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视点
3  4  
PDF 版
· 和谐盛世
· “丝绸之路”万里行采风·情牵西域篇
· 应天齐水印版画作品在故宫展出
· 水乡余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丝绸之路”万里行采风·情牵西域篇
□本报记者 戴牧
  9月15日,此次“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万里行采风活动的主办方之一达利公司出资30万元在和田县英阿瓦提乡帕恰克村修建希望小学的捐赠仪式在和田当地举行;9月22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万里行采风活动的文博专家交流会邀请了新疆的和浙江的一干专家和相关人士相聚乌鲁木齐考古所,就此行的意义和价值作了一个系统的诠释和总结。至此,历时一个月,行程万里的成功采风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后期的整理工作还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

  新疆和田地区本是浙江省在疆对口援助地区,目前有60多名浙江干部在这里挂职工作,因此早在活动发起之初,达利公司就在留意需要帮助的教育单位。当我们一路风尘地来到帕恰克小学时,全校的师生们队列整齐地在浮土飞扬的校门口等待已久。虽然彩旗的旗杆和击鼓的木棒只是略弯的新鲜杨树枝,虽然孩子们手中挥动的只是陈旧的人造花朵,但老师们郑重的神情、操场边简陋的教室、孩子们纯真的目光以及他们用并不纯正的普通话唱得有板有眼的国歌让来自杭州的采风队员们动容。戴着孩子们献上的维吾尔族小帽和红领巾的达利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建明在仪式上当即表示他们不仅仅这次提供帮助,以后还会继续关注关心帕恰克小学,并且决定在这个小学设立达利奖学金,用来奖励每个学期各个年级的优秀学生。而来自杭州的丝绸博物馆、丝绸协会、新闻媒体和艺术家们也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到资助的行列,画家高晔当即拿出准备在和田买玉的一万元来“给孩子们买书”。孩子们在土操场上跳起欢快的“麦西莱甫”,小小的身形灵动的样子感染了所有的人。在这一天,画家尹舒拉对高晔所说的:“你以自己善良和热情在这个小小的学校找到了心中的玉。”这收获虽不能放在手心里,却是放在心里,让心充满“给予”带来的快乐。

  丝绸之路采风队的人们又带着好奇和激动来到“宝玉石集中的地方”—— 喀什噶尔。这里是南疆乃至中亚地区的枢纽地,到了这里我们便迷恋上了这里的异域般的风情。始建于1442年的中国最大的一座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兰教“依禅派”大师阿帕霍加墓(即时人所称香妃墓),让人如同走进了维吾尔族风情画中的高台民居,让人留连忘返。走在街上,留着美髯的男子、蒙着面纱的女子、叮当作响的马车,常常让人不知身处何地。待到恍然惊醒时,便禁不住全身投入进去,快快走,细细看,好好听,慢慢想,这一片绿洲城外便是一望无际寸草不生的戈壁滩的干燥的热土,爱歌爱舞的人们就在这片热土上生活得快乐而精彩。在喀什噶尔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以木卡姆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木卡姆》。哈孜·艾买提的油画《木卡姆》是新疆美术界名副其实的经典,流传广泛,影响久远,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许多人第一次见到它——大部分人仅仅只是看过它的印刷品,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木板烙画——就深深地记住了它。那些在农活间隙的人们,那些内地看不到的乐器,那种沉醉的痴迷,那种快乐的神情,将无声的画变成了美妙的音,将静态的像变成了动态的人,嵌入记忆再无法挥抹去。

  告别喀什后的路途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绿洲的满目葱茏,什么叫做路途的黄沙漫道。灰黄的天空弥漫着细细的尘土,不敢开车窗,离得不远处的红红的黄黄的秃秃的山峦变得模糊不清,让人不由得怀疑起此时还是不是在地球上!但那些风化后、地震后历经风雨后留下的壮观遗迹,告诉我们早在公元六七世纪,沿着渭干河,这儿已是著名的龟兹古国,曾有灿烂文明繁华市井。即便是在今天,那些残留的精美图画,依然让随行的画家们陶醉,忍不住见缝插针地掏出纸笔画一幅写生。这丝绸之路,依然让中外的旅行者们乐此不疲地追寻着,踏行着。

  在乌鲁木齐的文博专家交流会上,作为丝绸专家的赵丰和新疆方面的考古专家与采风队的艺术家们在采风活动、申遗活动以及文物考古保护等问题上作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从文物保护来说,旅游开放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对考古者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那些文物在开放后一再地消蚀。但对于文明本身来说,宣传民众保护历史文物,是弘扬、传承历史文明的唯一途径,就像在场的新疆师大的朱玉麟和浙江画家王少求所说的:传承文明、历史遗迹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考古专家的责任,文学和艺术界一起来重述历史、描绘古今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否则就是住在遗迹边上的人们也不知道他们与珍贵的历史为伴,不懂价值,不会维护。

  作为中国丝绸博物馆,考察、宣传丝绸之路的历史文明和现状,是肩负的 重任,却任重而道远。丝博馆长俞志达说得好,丝路是一条线,它将每一处点上的灿烂的古代文明和近现代文明串连成一个完整体系,保护、珍惜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专家的努力,更需要相关行业比如艺术界、媒体的力量参与进来,“联合”将变得犹为重要。丝博馆将作不懈的努力。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关注丝绸之路,他们试图更了解它,与它的历史作更近的体验,于是有了许多人不辞辛劳地奔走在这一片广袤苍莽的大地上,去寻找,去感知。在库车的宿地,来自爱沙尼亚的silk road车队与我们巧遇;在库尔勒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入口处,我们又见到了来自德国的摩托车手们略作休息后往沙漠深处飞奔而去。这许许多多的人,无论是为着西域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还是自然风光,都动以真情,付以真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4 “丝绸之路”万里行采风·情牵西域篇 □本报记者 戴牧 2007-9-29 48256DEA008181F5482573630026971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