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9版:评论
3  4  
PDF 版
· 求鼎斋随笔
· 终究是一个清醒者
· 拍遍栏杆观江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0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拍遍栏杆观江湖
■斯舜威
  好几年前,我在《美术报》上做了一个“斋堂馆阁”专栏,发表书画家的斋名。另辟“风雅画室”专栏,从画家画室的视角,介绍画家的创作情况,展示画家的人文情怀。我觉得自古文人墨客,都看重斋号,以此抒发抱负,滋养雅趣。从这一切入点了解画家,展示书画家的创作生活和情趣,是很有意思的。

  我也为自己取一个斋名。一日,登楼而望,忽有所感,决定用“观江湖楼”颜吾居,并即兴撰成《观江湖楼记》:

  “余之办公室在二十层楼,朝南,居中,半城景致,尽收眼底。凭窗而立,左可远眺之江,右可俯视西湖,伏案之暇,困倦之时,烦躁之际,辄以观江湖自遣。

  江湖之景,名重天下。晴和则江色如练,湖光似镜,举目四望,顿觉胸襟敞开,清气徐来,浊气渐消;阴雨则天地迷蒙,若隐若现,屏息凝视,朦胧之中,恍闻涛声隐隐,似见帆影翩翩,盖胸有江湖故也。余之所在,实乃观江湖佳处也。

  或以江湖喻茫茫人世,乃取风波无常、凶险莫测之意。豪客侠士,以啸傲江湖为快;贩夫走卒,以闯荡江湖为生。江湖之中,有功名利禄在焉。重功名,则难免明争暗斗;重利禄,则势必巧取豪夺。为一己之利,无风可掀三尺浪;为分毫之得,不惜置人于死地。江湖之险恶,可谓大矣。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悲欢离合,恩怨荣辱,成败得失,贫富贵贱,莫不因江湖而起,又莫不因江湖而逝。古往今来,能主宰江湖而立于不败之地者,有几人欤?

  搏杀江湖,吾不为也;隐遁江湖,吾不能也。然则何以处之?答曰:莫若静观江湖。吾之所在,宜矣。遂以‘观江湖楼’颜吾斗室,观江湖楼主,良有意也。”

  之后,便请书画界的师友题写斋名。有一次,到“半唐斋”采访王伯敏先生,撰写有关王老先生“半唐斋”的《半唐万卷》。临行,拿出《观江湖楼记》请他指教。他欣然题写斋名,并主动说:“方便时我再为你画一幅斋名图。”

  2005年2月2日早晨上班途中,驾车疾驰,心情舒畅,忽然想到王伯老应允画斋名图一事,得小诗一首。诗曰:“杭州寸土贵如珠,纸上书生聊起庐。伯老慨应圆此梦,文心常盼斋居图。”

  到办公室后,觉得颇有意思,便修书一封,附上诗稿,一并寄给他。

  王老先生果然宽厚长者也。4月6日,他让公子王小川送来一信,并赠一幅《湖山还忆浙西东》,系为我的观江湖楼画的斋名图,相当认真、精美。题曰:“乙酉三春为舜威先生写观江湖楼,若登楼得诗,可否惠示一二。王伯敏。”信也写得饶有意趣:“舜威先生:春节前夕读惠书,今则元宵早过,迟覆,罪甚。因为奉先生命,要建观景之楼,先要买山地,然后买砖瓦,所以费了一些辰光。今观景楼落成,奉上,请验收,不知合先生心意否?楼屋不算大,但可藏书千卷,山上楼边没有人,实则我在落笔时,人即在其间。楼外风烟,似无长物,先生诗人,可以看出一点光景。昔欧阳老人写楼观文章,皆出自肺腑,那还有什么实景。撰黄冈竹楼记,竹楼之内空空然,可是竹楼主人满腹墨水,吐一点出来便变成千千万万好东西。我出于这个想法,何况山楼又是赠给诗人的,所以画山楼外,任其飘飘渺渺,何必在诗人面前‘画蛇添足’。何日我也上这山来,主人只要泡一壶新茶足矣。

  最近都住在桐庐,那里贵社王平、蔡树农都去过。先生得暇,欢迎光临。桐庐是剪纸之乡,我既住这地方,挤时间,正在撰写《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等初稿脱出,想借贵报发个学术性的消息。”

  另附一信:“舜威同志:奉上拙作《观江湖楼》,谅必收到。刻劳一事,2005年4月2日美术报24版载山东马晓静《记山东民间剪纸艺术》一文,内有不明白处,我写信给马君,不知投邮地址,劳请贵报转去。谢谢。贵报24版责编是潘欣信同志,想必他能查到马君地址。”我问了潘欣信,马晓静是中国美院史论系的在校学生,即打电话请其取回。冒昧阅其信,曰:“马晓静同志:读4月2日美术报,你在《记山东民间剪纸艺术》一文中(第二段)提到,‘据家乡的宋庄乡西小章马氏族谱记载:进元期,姜氏善剪人物、花卉、翎毛,有巧名。’对此,请教两点:1.‘宋庄乡西小章马氏族谱’的原谱名称怎样写。(万一不便查到,可不查。)2.‘进元期’三字,意不明,是不是‘进入元朝的时期’,还是另有所指,这点很重要,请惠示。谢谢。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 2005.4.6.(附信封邮票,你寄好信,便可投邮)。如能惠告三位剪纸老人情况,或提供资料则更欢迎。王伯敏又及。”

  我询问了潘欣信,得知马晓静原来是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一位在校女学生。王先生诚然不知道其身份,但信中谦逊、诚恳的态度,对他人体贴周到的设想,无不体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的风范。一位当代美术史论界的泰斗虚心求教于本校一位学生,不失一段艺坛佳话也。

  2005年4月26日,浙江省民间剪纸艺术协会在桐庐大奇山开会,其中一项议程是请王老先生做关于剪纸艺术的学术报告。我应邀前去拜访并采访他。他在那里买了别墅,将杭城的不少古物、书籍资料搬到那里,建成一座“半唐书舍”,作他的度假、创作基地。那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宁静怡人。他只花了一年时间,一部30多万字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就已经完成初稿。当然,前期的收集资料、研究的功夫,是大量的。这是他的第7部美术史著作,“三史罕人”在8旬高龄又添一史,实在令人感佩不已。

  临别,我告诉他:先生赠“楼”,铭感在心。文思枯拙,难以为诗。凑成数句,聊表谢忱:

  梦里恍惚见此图,峰奇云诡世间无。半唐巨笔楼阁起,拍遍栏杆观江湖。

  后来,我领教了“江湖风浪”的厉害,无心再作静观之思,避而远之而已。遂废“观江湖楼”,另以“平闲堂”颜吾居。平闲之中,通读了王伯老主编的《书学集成》,并做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以《平闲堂书学咀华》为题,分8期连载于《书法》杂志,并以此为主干,出版了《平闲堂书论》。

  不久前,我在“半唐斋”拜访了他,当面向他表示谢意。

  两年多过去了,他精神矍铄如故,谈锋依旧敏捷。他的大著《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已经出版,而且另外出了一本《剪纸诗话》,我翻阅了一下,实际上堪称“剪纸诗史”。为了核实剪纸史料,他不顾年事已高,特地到新疆吐鲁番曾经出土1500年前剪纸实物的地方作实地考察,并且第7次登临敦煌,察看莫高窟里的几件唐代剪纸。他在桐庐大奇山还专门辟了“剪纸书房”,对中国民间剪纸,可谓一往情深。

  我问他接下去还有什么写作计划,他拿出了两大本已经整理好的资料集,告诉我,他的家乡已经着手给他建艺术馆,他准备出一本《王伯敏美术史研究文汇》,将所有美术史著作目录、所有书籍、论文、手稿的目录囊括在一起,作为资料,保存在艺术馆中。做好这件事,再忙其他。

  谈话间,他突然提出了一个展览的建议计划,很有新意。我在内心叹服不已,感动不已。

  实际上,不管今后我用什么斋名,在我的内心,永远耸立着一座楼,一座王伯老用博大的关爱之情筑成的楼。在这样的楼里读书写作,心变得分外闲适而宁静。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9 拍遍栏杆观江湖 ■斯舜威 2007-10-6 48256DEA008181F548257362000735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