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这么多天,我们考察了村子里的孔明锁、孔明扇、华容道等等让人惊叹的藏匿在民间的智慧,可是我一直在想,这些设计的原生态其实远比当今的一些商业化设计来得更加巧妙和令人惊叹,我们为什么没有把他们充分挖掘出来,运用于现代的设计当中或者是把现代的设计套用到传统文化的宣传设计中,让它的内在品质得到更好的展现呢?”
今年是浙师大美术学院民间艺术考察的第四个年头,他们走进了浙西兰溪的千年古村——诸葛村。他们以村中的民间特色手工艺为切入点,以大学生的视角关注民间的文化、设计艺术在民间的原生态展现,并且义不容辞地把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让传统与现代得到很好的融合。
拜师学艺,
汲取千年古村的智慧
位于浙江省金华城西18公里处的诸葛村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孔明扇、孔明锁、孔明灯等手工艺品相传都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发明的,经过长期民间的流传推广,该村已经把“孔明”作为一种特色和品牌。孔明锁有几种解法?孔明扇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带着好奇和对千年古村神奇智慧的敬畏,浙师大民间文化考察队的12名队员就兵分四路开始在全村范围内搜寻这些遗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宝。
经过调查,队员们发现诸葛村中比较有名的孔明锁制作艺人仅有3位,能够在几分钟之内解开九连环的如今就只剩下70岁高龄的方庆福老人。此外,孔明扇、孔明灯及其他手工艺制作的能工巧匠散布在全村,且大都上了年纪。得到这个消息,“拜师学艺”这个最直接的吸取民间文化精髓的方法一下子跳入了队员们的脑海。
一进村,2005级美术学专业的柯斯嘉就在制作孔明锁的艺人诸葛文仓家中学习各式孔明锁的拼装。48岁的诸葛文仓制作孔明锁已经有15个年头了,制作孔明锁的经济收入并不是很高,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柯斯嘉算是他的第一个徒弟。柯斯嘉每掌握一种孔明锁的解法,都用笔细心记下来,每天回到寝室后还端着相机把拼装的每个步骤拍下来,整理成说明书。
“原来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孔明锁内部构造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我已经学会很多种拼装的技巧了!可是我又不由得想到,如果没有人愿意潜心研究这一民间工艺的内部玄机,传统文化的智慧就无法得到传承了。”在欣喜之余,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美术学专业2006级新生许辅旻深感肩上背负的责任沉重。
为民间艺术找出路,
文化与商业能否两全?
“1992年村子旅游开放,我就开始做九连环了。”在实践队员问及为什么一些民间艺人专门从事手工艺制作时,不约而同都听到了这么一个词:旅游开放。
旅游开放为民间艺术的保留带来了一线生机,然而,“游客们购买手工艺品后,并不会深入思考其中的文化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民间艺术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让一些商家侵占民间艺人的独创。他们机器批量生产,对手工艺品的价格产生冲击,这也是民间艺人普遍收入不高、民间手工艺无人继承的一个原因。”2006艺术设计专业女生丰铃在实践专门开辟的博客中对文化与商业之间的矛盾作了一番分析。
“旅游发展了经济,经济带动了艺术,艺术也作为一种产业,刺激着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时代资源嫁接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形成的新型产业市场、产业链并带来客观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弊端,其中一点也就是文化的商业化。”对浙江民间艺术有着多年研究的周绍斌老师说,商业与文化艺术其实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但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并不容易。
网络宣传、课题研究,
将民间艺术进行到底
2006级平面设计专业的队员杨茜用DV把老人的拆解过程录制下来,并申请了一个“播客”,把这些比较难掌握的民间绝活上传到互连网上,喜欢这些民间手工艺的网友把它们转载到了个人的博客和QQ空间里;2006级艺术设计专业的林一娜对华容道进行一番包装上的设计,我则是发挥自身的摄影和设计的特长,早早制作了一系列的诸葛村旅游海报送给当地村民,让他们把自己的招牌打出去;队员汪艳回到学校后,把实践队员在村子里学来的技能教给在学校少儿美术夏令营的小朋友们,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汲取民间智慧。现在基本上每个夏令营的孩子们至少都会两种孔明锁的拼法;校手工社的社长孙娜写了一份具体的计划,准备开学后在社团内开设这些民间手工艺课程。
美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王亚萍老师说,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所考察的内容将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一项课题长久地研究下去,学院还将成立民间艺术保护协会,创造良好的民间文化研究氛围,以期把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推广出去,把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