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院校
3  4  
PDF 版
· 设计的物质依托与精神表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0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设计的物质依托与精神表述
□李 强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就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而言,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

  设计 “是作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 我们可以看作是同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处在文化的领域。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设计也同样如此。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并渗透于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一般来说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

  “人的物质设备:器物,房屋,船只……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接受的一方面。它们决定了文化的水准。”一方面,人类有着种种知识,包括着道德上、精神上及经济上的价值体系,包括着社会组织的方式。这些我们可以总称作精神文化,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解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

  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就像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使人类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质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得人在神经系统养成的习惯也同时发生变化。

  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设计师显然对设计关心的层面更为广阔和深远。设计师有着对改善环境的渴望;有着使大众对艺术及设计品位的提升的自律、使命与责任感;甚至有着宏大的去帮助变革社会与政治的理想主义憧憬与期许……然而,对于大众群体而言,显然他们更关注于设计究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好的变化和解决了什么样的实际问题以及怎样地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但是站在大众的生活习惯的传承、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设计对于文化的承启,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承启也就是一种对于大众生活中习惯着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心理的传承与开启。

  然而在现今中国的切实国情往往是这样的——以管理者和客户为代表的“唯市场利益尊主义”与设计师和设计本身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存在很大不同的主张。在管理者、客户、设计师和大众群体的“四方会谈”中的情形是:于管理者而言主要的兴趣几乎一成不变地称为“设计为了利益”, 设计只是为了增加更多设计服务业务及其之附加价值的资源。对于设计市场上的客户而言,设计上的投资可否产生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并且可否增加企业的获利率就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判断设计优劣的标准。在一些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相对地来得更加困难,做好一项设计与大众接触时往往容易陷入到得不到认可的境地,最终结果是设计被改得面目全非,使得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索然无味。紧跟着是庸俗不堪的设计,严重地污染了文化视野。大众群体在接受设计师作品时,往往感到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殊不知自身在人文方面的素养相对地低下也是一方面的原因。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则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设计师耳濡目染或带有一点崇洋思想;加之,大众群体也有类似思想,一拍即合。相区别的是,对于有良知的设计师而言,却是最有一种紧迫感去自觉地让手中掌握的设计手段去肩负起设计对于文化的承启的使命与责任,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承启的使命与责任。因为站在大众生活发展与设计发展本身两个角度而言,没有对于传统文化的承也就无所谓开启文化的新时代。

  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吃、穿、用等物质需要都有一定限度,比较起来容易满足。但精神的追求却不是这样,它常常是无限的,不好解决,难以满足。”说得很好理解,也就是说设计在造物的同时,除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的需求以外,还必须考虑到其产品对于人们心理和精神需求层面更深层次的满足;也就是说设计要有着其突出的物质应用功能、心理满足功能和精神表达功能,亦可以简称为设计造物的文化性功能。

  还是回到大众的生活习惯来阐述,大众的生活习惯总是在不断地发展中的,但不是断裂、割裂式的发展,而总是在承启和交流中前行的。在这里,承启是纵向的,交流和沟通往往是横向的。大众生活习惯的变迁与演绎决定了我们设计的发展方向,要求我们的设计去满足这些人群心灵的向往,并且真实地呈现在这些人的面前,深刻地融入到他们火热的生活与生活习惯中去。程度上不同的精神需求所带来的相应的设计的物质性依托的完全区别与不同。

  依前文所述,看上去似乎设计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二者之间相互矛盾排斥,其实不然。尽管大众会站在更多的物质性角度来考量我们的设计,尽管我们设计师的客户会更多地在利润创造上来考量我们的设计,但是设计作为一个文化手段,其不但满足大众和客户的物质性需求,而且设计其本身也依托造物的物质性来倡导和教育大众,提升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提升大众的精神审美能力。毕竟文化有着教化的功能,同时也是有着教化的责任和义务的自觉的。反过来,文化精神的教化性又推动了大众物质需求由相对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性局面,设计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二者的有着其矛盾性的一面,但却是可以相互同一的,并且互为促进,互相发展,共同构建着设计的物质与精神的文化二层面属性。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院校 00011 设计的物质依托与精神表述 □李 强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07-10-20 48256DEA008181F54825737800222E7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