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画坛,人们很多时候把笔墨当成一种手段、一种技巧,在磨练与写生中一步步地强化所谓的语言形式与造型的融合,而把对笔墨的认识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之上的文化境界忽略了,把艺术表现及审美更多地放在了观察而非领悟的层面,出现了较大面积的“跟风”与“流行”局面,让人叹息不已。在这一过程中敢于逆风而作的探索者就成为人们关注与分析的焦点。对于低调而又朴实的王爱宗来说,虽然更多地是“读自己的书,画自己的画”,不愿过多受到外界的干扰,但学术研究的目光在审慎地扫描与审视后,还是给了他更多的聚焦。
王爱宗并不是靠讨巧来推进自己的艺术探索的,他艺术探索的推动力更多地来自认识的深度及持续的能力。在其山水画艺术的探索中,由于对笔墨认识的升华带来了他绘画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这种在创作中用认识去统御生活、统御自然的艺术之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会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一种艺术精神创新的风景,更是一种学术的风景。
不少研究者认为,对笔墨的认识有三个不同的层面或境界,表明了对笔墨认识的过程性、艰巨性特征。具体说就是,第一,对笔墨的本体性认识;第二,对笔墨的民族性认识;第三,对笔墨的人本性认识。这种形而上的界定,指明了中国画探索中对文化境界及文化价值的追寻。王爱宗的绘画探索当下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沿着笔墨认识的深度,在文化境界的峭壁上一步一步地前行。我们常说,成功对成功者来讲,更多地是一种体验过程,结果也是过程的一个环节。在对生活与自然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认识,而认识的提高使王爱宗一次次触摸与升华文化境界的精神光芒。这种充满痛苦与愉悦的过程,使王爱宗的探索不断地具备了一种典型化的探索价值。
在王爱宗的近期创造中,人们可能看到了这种变化:一是在其作品中,对笔墨本身的突出本体表现的地位在弱化;二是造型状物的刻意强调到整体气象的追求在逐渐变化。从文化境界的视角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种解读:首先是王爱宗不断追求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取向——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一种审美的状态与态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感悟浸淫的结果,王爱宗绘画中所呈现出的这种气象,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他深悟传统、关注文化内在精神、不断追求隐在绘画背面的文化本质的内涵。其次,王爱宗苦心追求的正气与大气,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追求。绘画表现并不是一项纯而又纯的个体性艺术活动,而是基于审美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项艺术创造活动,在笔墨间而不是在体裁及形式上展现正大气象,是一种高品质的文化精神的追求。第三,对绘画中雄浑气象的探究,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当代化、民族化的基本取向。绘画的当代表达脱离不开传统的本质显现,雄浑作为中华民族当代精神的一种内在表现,会不断地贯穿于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家的创作中去。王爱宗的探索,展现出从笔墨层面一步步走向当代化、民族化的这种可能性。第四,王爱宗在绘画中面对人性光芒、绘画本体的认识与表现,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的不断统一,是其绘画不断进入新境界的驱动力。绘画是一项重要的人性训练过程,在王爱宗的笔墨探索中,认识的提高伴随着人性力量的积蓄、笔墨本体的张力及文化价值的沉淀,是一种正面强攻的探索与实践。对王爱宗的这种探索特质,其导师龙瑞先生指出:“从爱宗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体悟、认识程度和驾驭笔墨的能力,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过程中,用一个画家的执着和情怀去体验和感受山川河流、草木亭榭、舟桥人家,其严谨的传统法度和画面构成技巧,使作品整体的格调气息清新、浑然而内蕴着勃勃之生机。”
王爱宗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读死书、做表面文章,而是从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入手,通过对传统笔墨的学习、感悟,用师自然、师造化的视角,凝聚自身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把传统笔墨中的精神气象与当代山水的审美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贴近文脉的艺术语言,不空洞、不概念,这也为王爱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王爱宗的追求与探索可能并不是一种技术上的精微之路,但他却是一个不断在笔墨认识上与自己较劲的人,因为他心怀一种情结,一种不断追求文化境界的情结。有了这种追求,即使不快的脚步,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正途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