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8版:油画
3  4  
PDF 版
· 回望·反思·重读经典
· 《东方人》来到东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回望·反思·重读经典
□玖 划
  十三回系列艺术专题回顾展“回望·反思·重读经典”首展“文化革命——艺术走向社会”,于10月27日下午3点在北京酒厂久画廊开幕。此展共展出靳尚谊、詹建俊、靳之林、闻立鹏、袁运甫、林岗、尹戎生、钟涵八位老艺术家创作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作品40余件。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所透射出来的真情之美、技艺之美和思想之美。体现了具有强烈变革思想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艺术的创作方法、理解自身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情思,及他们在创作方式、构图、色彩、笔法技巧等现代性艺术创作多方面的具体实践。

  古往今来,美术作品就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作用。由于中国近代艺术的倡导者蔡元培的支持和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及在“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口号下开放学术思想的大环境中,一批有识的美术青年抱着振兴中国艺术之志,先后东渡扶桑,远涉重洋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学习艺术。由于当时的国情和国民素质等原因,对西洋艺术这种“舶来品”还缺乏视觉经验,中国现代艺术(指西洋艺术)依然处于苍白和惨淡中,几乎没有政府行为的参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发展是在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50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建国以后,以现代性艺术教育为依托的艺术创作运动,代言了新文化的新艺术。艺术走向社会,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艺术家从画室中走向生活,从文化圈内走向社会,成就了几千年来中国艺术创作方式上的最大变革,尽管这种方式还依稀带着咖啡浓香的异族气息。冯友兰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不是西方侵略中国,而是现代化侵略中国”。50年代中国的主流艺术,正是西方艺术创作方法和形式在中国的生成和延展。科学、进步、开放、民主这些“五四”运动的基本信条,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改造中国,改变历史的动力。在知识界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这些来自各个社会阶层、地域与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的艺术家,抱着同样的信念、理想、方法、目标,在一个不大的精英圈子里竞争激烈,话语权集中而有序,每个个体对理想的虔诚与社会整体理想的激情和骚动,矛盾而契合地统一起来。社会的巨变和急功见效的需求,让那时的艺术家超负荷地工作。从50年代至70年代,他们在艺术家、教育家、被教育者、农民、知识青年、工人、城镇居民等不同的身份间转换。兴奋、幻想、努力、执著、困惑、误解……这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

  一个自由个体的艺术家要以改造社会为理想,变成一个社会的艺术家,不仅被要求“穿西装,打领带”(学习西洋绘画),更要“着粗衫,掌锄犁”(到基层生活中去)。当时提倡的“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最根本的就是一个“同”字,而“同”后面,即是“真”。对社会真诚,对艺术真诚,成为那一代人不变的人生信念。从他们波澜壮阔的主题性创作,到真情涌动的户外写生,他们从欧洲古典主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中吸取经验和营养。在短短十几年间,形成了建国后声势浩大,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的第一次艺术创作高潮。在这一洪流中,艺术首次以民生、民主和革命的名义来关注社会一般人的命运,实践了让艺术走向社会的目标。其二,艺术在表现客观世界上,特别具有现代科学的认知精神。其三,积极尝试多样的表达方式,基本完成了现代性绘画艺术必备的技术准备工作。客观地解读这一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发展很有启示。

  在中国近代一百年来,“新文化”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运动,颠覆了几千年农耕时代形成的基本的文化价值观。造型艺术也在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从文人化的艺术到社会化的艺术,成就了千百年来艺术创作史上最重大的变革。而这一变革的真正实践者正是新中国初期培养出来的这一代艺术家们,是他们以超凡的努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初步构筑了一套适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文化及艺术教育体系;是他们推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的艺术教育和创作。无论是已经成熟的艺术家还是活跃在当下的最前沿的艺术家,他们都尊重和承认这一代艺术家努力的成果、贡献和影响。在历史的进程中,激烈的社会变革促使中西文化在我国出现碰撞与融合,当代中国艺术正是这种势态发展和经济发达的历史见证。它积几代人的传承、积累与推进,现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貌和时代特征,引为世人瞩目。

  在当下流行文化的热潮中,在以798为核心的时尚的当代艺术圈中,久画廊推出“回望·反思·重读经典”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性的学术专题研究展,尤显可贵和意义重大。重温和反思历史,为的是更客观地理顺我们的学术脉络与走向,更清醒地走我们今天的路,更正确地认识自我,明晰当代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于什么是艺术理想的最高境界和文化格调?艺术表现的社会功能和专业学术性价值为何?当代艺术的思想领域与传统文化方向的冲突与链接在哪里?如何形成现代中国自信、自立、自豪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等等。当前泛观念化、泛技术化的创作方式,都应该使我们从“文革艺术”泛政治化的行为经验中,得到警示。今天,这一段历史的得与失、功与过,非常值得我们进行回顾、反思并深入研究和探讨。它是一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历史虽然是沉重的。但我们敬重历史,反思历史,同时又为历史而自豪。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油画 00038 回望·反思·重读经典 □玖 划 2007-11-3 48256DEA008181F5482573800030317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