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末唐雪根选择了以“钱江潮”为自己油画创作的基本主题或母题后,他无疑成为了用油画画“钱江潮”的代表画家。我印象中很深的一件作品是他2005年画的《日月映潮》,可以说是他一系列“钱江潮”母题油画的重要代表作。如何在单幅画面的空间把钱塘潮惊天动地的声势表现出来,对作者来说并非理论问题,而是靠从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艺术经验并有所发现,他也确实经过或尝试了这样的不断实践。2000年他推出的《钱塘潮18号》,是一幅大横卷作品,虽然宽与高的比例近乎5比1,但是基本平视的角度在相当拉开的大横卷中仍然难以展现大潮来临的壮观场景。五年后,他在进入《日月映潮》的创作构思中终于寻找到了一种近乎顶俯视(类似摄影家航拍)的宏观视角。视角的极大提升,使画家又寻找到了类似中国画图式的竖幅构图(160×130cm),这使大潮在海湾沿岸纵横千里般铺天盖地一路扑卷而来的气势获得了充分展示的空间(画面中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延伸)。其中关键的因素还有两点:一是画面顶上方画入了云开雾散中露出的月亮,而太阳也于此间以其夕照洒在了潮起的江面,使大潮的来临得以与日月共生辉;二是江面来潮的部分与非来潮的部分以不同的色相与明暗关系划出了明确的界线,并巧妙地在这一S形分界线靠非来潮的部分点缀了几艘迎潮奋进的船只。船在整个画面(江面)中被点缀得极小(但造型清晰),借助观画者视觉心理的大小对比机制——以小而比大,整个钱塘潮与日月相辉映的巨大与浩瀚无比,就被成功地表达了出来。
唐雪根在2007西湖艺术博览会展出的一批作品,也全都画的是钱江潮,而且被取名为“金潮系列”——包括A系列(均100×150cm)与B系列(均61×76cm)。有关这两个系列作品的问世,作者曾在自己“新浪”开的博客(blog.sina.com.cn.txg1941531)上有文章说得很清楚:
“今年的八月十八日不上盐官,不上老盐仓,不上观潮城,而是去了九堡的观潮点。以为九堡那边的一截钝角长堤既有阻挡潮头又不是全部挡住潮头的特色,认为既会有潮水的不断扑岸,又有不同于三处的独特亇性。果然如预料的那样,来潮之后,不仅有了潮头的不断拍击,而且有了走向江心的回浪造成的不停地跳跃的涌浪,果然有了变化万千的画面。
我没有想到,我的出现居然会感动太阳!太阳居然在潮头到来时钻出云头,居然会在潮头涌动的时候撒下来金子样的阳光,金子样的阳光不仅为我作了画潮要画金子潮的提示,而且为我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数量无尽的金子翻腾的画面。为此,我愈加相信祖上的神灵一直在相随我庇护我,替我创造了最佳的创作画面。” (《画金潮》,2007年10月11日)
显然,作者画的钱江潮,决不是关在自己画室里“闭门造车”的结果,也不是仅仅利用照片上的影像“传模移写”的结果——如果说他作画利用或参考了照片,那么他的这些照片也全是自己直接到观潮点身历其境地实拍而来,不仅拍摄静态的呆照,还拍摄DV,而且是HDV(他那台索尼摄像机就属高清晰度的HDV)。就他一次次去过了钱江潮所有的最佳观潮点,就他那次亲眼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洒满金子般阳光的“金水潮”真情景,就他在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后就能够马上动笔把心中那种表现江潮的欲望一一诉诸油画画布之上……总之,就他这些真正的而非虚假的发自内心的艺术激情而言,那么,如他所谓的“祖上的神灵一直在相随我庇护我,替我创造了最佳的创作画面”的情况,就不应该理解为是一种“闪灵”般的超现实的奇迹了。艺术家那种真正为艺术的执著态度与不倦精神,显然是最重要、最珍贵的。
我在他的“新浪·博客”上读到他写的《丁亥八月十八日钱塘江潮观潮记(2007年9月29日)》(同时看到他配文贴上的自己拍摄的照片);仅仅12天后,在他写出了《画金潮》散文的同时,又贴上了他所画出来的油画《金潮A系列》作品。由此我也敢于断言,尽管唐雪根先生已是一位满头银发的“披头士”了,但他确实仍是一位难得的性情中人,他的一系列油画“潮作”(一个他好用的称谓),不管是他那历经磨难的巨幅横卷《金水潮》,还是他的《观潮系列》(画有不同年龄、身份的观潮人背影从而把观众的视角与每个画中人的视角“合二而一”的“潮作”),还是现在直接加用了金粉颜料画的“金潮系列”,都是他致力于将所获取的“眼观之潮”真正地融入到其全身心而成为他“胸中之潮”的结果,是他“胸中之潮”不断涌动、不断翻腾、不断升华而“笔随心动”(周本义语)的结果。我深信,这“心动”就是一种“心潮逐浪高”的境界:艺术家的“心源”在感知“大千世界”与“造化”的赐予和馈赠以后所获得的难能可贵的艺术激情。
本着这种艺术激情的“心动”,他画的《金潮系列》也就更加随心所欲,更加显出了笔触与色彩的奔放、激越,更加能让观者体味到那种非同寻常的意蕴。《金潮A系列之一》通过压暗了天色,来衬托出金潮中突兀出现的“白浪滔天”如“千堆雪”的奇观,作品视平线的略有倾斜,仿佛让人觉得在阳光瞬息洒下时形成的这个金潮与白浪的交相辉映与交响共震,甚至把整个河床也激发得涌动起来。《金潮A系列之三》基本保持了“之一”的总色调,是“之一”那种高峰状态的相对和缓,景点也相对推远,但我们仍能感受到眼下整个金潮江面犹如一锅沸水那样尚处在普遍的蒸腾状态。《金潮A系列之二》则改变了前两幅画面的基本色调,冷紫色的基调表明了此时的江面高潮已经过去,金色的阳光碎金般的点缀其微起的浪尖,犹如余音袅绕,而画面对于水面透视感的成功把握,也把观众的视线导向了江面的远方,为作品构筑出一种令人遐想的意境。可以说,《金潮A系列》的三幅作品,堪称一首金潮交响曲的有机构成的三个乐章——如果内在地说,还应该是画家那种不可遏止的艺术“激情”的“三部曲”。
听唐雪根说,他准备改变他自己以往油画作品中相对而言过于具象的造型手法。用他的话来说,为了体现自己作画的个人风格,他要追求也必须追求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效果,虽然这通常是为传统中国画家所提倡的。可以理解,这样的油画作为艺术作品,其实就是融合了“造化”与“心源”的“第二自然”,而不是照抄自然。
2007年10月21日初稿,24日定稿于杭州梅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