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的春天,四川广汉一位叫燕道诚的农民,在田间劳动中发现了精美的广汉古玉,是他在不经意间敲开了古蜀文明的大门;1986年夏天,祭祀坑1号、2号文物出土,精美的青铜纵目人、大立人像、神树、金面具、金手杖……的出现,使得巴蜀的文明足以抗衡同时期的中原商周文明。
我曾不下10次走进三星堆,闭着眼睛,那些精美的文物都会历历在目,古蜀文明不再是李白诗中所言“蚕丛与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里,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这些蜀国的王朝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灿烂的文明。鸭子河边,月亮湾,燕家大院,蜀国的城墙残垣都留下了我寻觅的足迹。我带着学生一道走过这些地方,并拜祭三星堆发现者——燕道诚爷爷,感谢他为我们揭开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蜀国文明。
作为一名少儿美术老师,我知道很多老师在探索,将乡土文化引入学生课堂。我深感将家乡灿烂的古蜀文化用艺术之笔展示出来,将是对古蜀先灵,古蜀文明的发现、发掘者一种最真挚的敬意。在艺术的天地里,越具有民族性也越具有世界性。今夏这份沉甸甸的古蜀文明带给孩子们无数的灵感。亲身带着孩子们走过金沙遗址,走过三星堆遗迹,在太阳神鸟的光环下,在纵目人的体量中,孩子们的心灵已深深地被感染了。从写生到构思,从有色到无色,我希望他们不是把古蜀文物简单复制于画纸上,我将民间剪纸、平面设计理念以及色彩等引入课堂,让他们用笔再次从课堂中感受那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并不断修改、定稿、调整,到最后用色彩、剪纸等形式表现,还在课堂中交流、总结每次作品的得失。一个假期过去了,这些作品从七八岁到十一二岁的孩子们手中脱稿时,不得不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我自信,这些出自小学生之手的作品在艺术感染力上并不亚于大学艺术系中的学生作品,他们的作品更有一分烂漫天真。
真诚祝福他们,愿这分艺术的美丽陪伴他们的一生,并借报纸一角将这分美传递到更多孩子的心中。